第46章 石体(中):气象万千的“活景”6

发布时间:2025-08-11 01:32  浏览量:1

第二节 奇石“局部山水”之“不稳定平衡”状态的“活景”

二、从受扰行为来看,即使是在受到轻微扰动后,奇石“局部山水”也处于不能保持平衡的状态中。

比如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见图

图46-6 《连峰去天不盈尺》 贵州千层石 29*12*46厘米 吕沛霖 藏

46-6),这个表现在左、右处的这两个立点上的一处连绵山峰,即使是在受到轻微扰动后,它也不能保持在平衡状态中。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试验一下:将该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从左边那个“支点”移开,即该系统受到微小扰动而偏离平衡位置时,它就无法自动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而是进一步偏离。如此,这个系统,即该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就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显然,在没有这个底座的帮助下,赏石人只有将自己的双手在该石中部的左右两边,利用自己的力量,在给它增加势能的时候,它才可以像现在这样“站立”起来,供人观赏。

有的赏石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摆放它呢?为什么不能以其左边为底呢,或者以其右边为底呢?

这个问题就牵涉到了审美的“意向性”问题了。如果按照那些赏石人所言,以其左边为底,或者以其右边为底,那么,该石形状的属性或状态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减少。同时,那样的形状也无法带给赏石人以震颤的“意向性”。

反之,该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现在这样的底座所带给

赏石人的“意向性”就丰富地多了。比如从其整体造型来看,它就让笔者悟到了“佛”意,联想起了“色”与“空”。比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什么是色?

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色”,在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物体的颜色,后引申为“女色”,相关词汇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但是,佛教的“色”没有这层意思。佛教认为,广义之色,是指物质存在的总称,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之色,指的是人的肉眼所能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的红、黄、蓝、白、黑等,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人类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

显然,对于“奇石形式”来说,“色”指的是它的“能指”,比如奇石表面珍珠构图所表现的艺术世界,比如奇石表面筋脉构图所表现的艺术世界,比如奇石表面石纹构图所表现的艺术世界,比如奇石表面石色构图所表现的艺术世界,比如奇石的形体所表现的艺术世界。具体到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里的“色”,它指的是该石那仿佛像人一样双腿站立着山峰形式。

当然,佛教认为,凡是可以看得到的形相,即“色”,它们都是从众生的虚妄心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因而是空的。佛教认为,“空”谓事物的虚幻不实。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为“空”。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不异”,佛教认为,它是“不离”的意思。如此,在佛陀眼里,“奇石形式的‘能指’世界”,它们都是赏石人联想的世界,尽管它们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却是虚妄的。因此,色与空也就没有分别了,没有体性了,一样都是空的了。

但是,在赏石人看来,该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它是物质的。因为,千层石是一种灰色岩石,也被称为积层岩。据有关资料介绍,千层石属于海相沉积的结晶白云岩,石质坚硬致密,外表有很薄的风化层,比较软;石上纹理清晰,多呈凹凸、平直状,具有一定的韵律,线条流畅,时有波折、起伏;颜色呈灰黑、灰白、灰、棕相间,其棕色稍显突,色泽与纹理比较协调,显得自然、光洁;造型奇特,变化多端,多有山形、台洞形等自然景观,亦有宝塔形、立柱形及人物、动物等形象,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神韵秀丽静美、淡雅端庄。因此,由它们的不同形状所形成的“奇石形式的‘能指’世界”,即为艺术世界、美的世界。

总之,根据势能和受扰行为这两个方面的判断,赏石人就能够大致判断出类似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奇石,它们形式之“局部山水”的重心因为在其支点的上方,在受到外部倾覆力矩产生横倾(或纵倾)后,它们继续倾斜,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中。

当然,这种“不稳定平衡”状态在“奇石形式的‘能指’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活景”,比如贵州千层石《青山遮不住》,比如贵州千层石《连峰去天不盈尺》,等等,它们就像“见首不见尾”的神龙那样,让人回味无穷;就像“烟云锁其腰”的山峰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掩映断其脉”的流水那样,含蓄而又余音缭绕......如此,这个时候的“活景”,它们显然是最精妙的!

《石道》(1-4卷)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