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悉达多》读后,解决一切内耗
发布时间:2025-08-11 10:48 浏览量:1
社会并不容易,当无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当预期幻想破灭,当降薪裁员等各种精神内耗时,今天灵哥就想安利大家阅读《悉达多》这本书,治好一切。
这本书短短一百多页,是德国人黑塞写的,他曾经有重度的抑郁症,几乎要自杀,后来从心理学大师荣格那里找到力量,自我重新整合后,写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神作。
他把释迦摩尼的名字乔达摩悉达多一分为二,前者指代已被人膜拜的佛祖本人,后者指代修行路上的芸芸众生。
悉达多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受良好教育,读书祭祀都很擅长,但是他对生命的本质,对自我很好奇,他感觉天天祭祀无法帮他认识生命的真相。
于是他决定去跟几个老和尚去当苦行僧(沙门),开始父亲也非常反对,但最后拗不过他。这是悉达多一生摆脱路径依赖有意思的开始。
当了苦行僧几年之后,悉达多的确学会了摆脱欲望的控制,但后来他还是决定离开。
苦行僧的饿其体肤的修炼无非是另外一种精神麻痹而已,自我还在那边,仍然是无法解脱。
之后他遇到了佛陀乔达摩本人,他听了经,的确收获非常多。他的朋友决定皈依佛陀,成为弟子,但他还是决定离开。
他跟佛陀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我担忧我的我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获得安宁,得到解脱。而事实上,我的我却仍在生存,壮大。因为,我会将法义,我的后来者,我对您的爱,以及僧团当作我。”
大家可能看到一些明星名人为了内心平静找一个师傅皈依的故事,但后来生病却拒绝去医院,反而是依赖师傅给他的各种疗法。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求解脱去皈依大师,但大师却成了新的执着。
悉达多看穿了这一点,他说:
“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恰恰是现在要去经验的。”
于是他继续出发,在渡一条河时遇到一个船夫,和船夫聊天后承认自己没有钱。
船夫说:“我并未期待你的报酬,也不要礼物,你下次再送我礼物。”
悉达多好奇:“你相信我会再来?” 船夫回答说:“准会,这也是我跟河水学到的:一切都会重来!。。。你的友谊就是对我的犒赏。愿你在祭奉诸神时想到我。”
灵哥帮大家梳理下,从世俗意义上,船夫收不到钱,坏事已经发生了。但船夫换一个思维方式,既然一个婆罗门之子落难,你不如给他一个好体验。
这是很多人都欠缺的,因为今天的商业社会都讲究等价交换,之所以我们对人,对客户都有各种情绪怨念,是因为有所期待。但人人都有期待,那就不可避免陷入争斗内耗中,反而一无所得。
但如果能减少期待,管理预期,反而可能有意外之喜。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船夫就是得道的,专门来点化悉达多的。
悉达多决定要体验城市里的生活,于是他去找一个商人寻求工作。
商人开口问:“你是位博学的婆罗门,却要在商人处寻个职务,你可是陷入困境?”
没想到悉达多反驳:“我并未陷入困境,也从未陷入困境。。我做了多年的沙门。”
商人觉得很奇怪,既然你是沙门,那就是一无所有,那不是陷入困境了吗?
悉达多说我的的确确没有财产,但我是志愿成为沙门的,所以我并未陷入困境。
这段对话是很高超的,灵哥之前文章中写信愿行有类似的意思。所谓的世俗成败得失无非是一个外在的定义,如果你被定义了,那是一种人生,如果不被定义,那就是另外一种人生。
但这里有个前提条件,即承认事实。悉达多承认自己的确没有钱财,但商人PUA所谓的陷入困境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心力。
就比如一个硕士博士没找到理想工作去送外卖,如果有人觉得可惜或者耻笑,他如果真的认同了那就真的丧了,真的矮人一等了。只要是他自愿的,送外卖就并不是陷入困境,也不存在所谓读书是浪费了。
商人继续PUA悉达多,问那你以什么为生?看起来你靠他人钱财为生?
悉达多针锋相对:“看来是,商人也靠他人钱财为生。”
商人就挑战说商人赚钱是用货物交易,你会什么,你又有什么?
悉达多说了本书非常点题的一句话:“我会思考,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商人问这些有什么用?比如斋戒有什么用?
悉达多说斋戒极好,如果没学过斋戒,他今天就必须干活,饥饿迫使他行动。而事实上,悉达多能安静的等待。他从不焦急,从不限于窘迫。即使长时间被饥饿围困,他仍然能藐视饥饿。
商人留下了他工作,在灵哥看来,商人有两重考量,第一就如同华为招人同等条件招农村出来的,既然你现在一无所有,工作会更卖力。其次他的抗压能力肯定比一般员工强。
而且悉达多是个婆罗门,是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很有学问,他留下来后做事又好又勤快。
但悉达多要的回报很少,只吃一顿,不吃荤,也不喝酒。
这又打破了商人的预期,如果悉达多欲望大,要的金钱多,那商人就可以控制他。但因为他吃的少,要的也少,反而变成和商人人格上平起平坐,商人甚至还要高看他一眼。
试问你是个老板,你有个员工很能干,能帮你做事赚钱,但是他只要基本生活费,只是他保持充分的人格独立性,该怼怼。即使老板不开心,但是只要是一个重利又有点格局的老板,他就不舍得放他走,就会礼遇,这是个人性的问题。
换句话说,少问老板要的工资其实换的是人格平等,而且行事自由,那么试问今天职场中有几个人会这么选,大概很少。大部分人一定是追求自己的付出和获得成正比,甚至获得要大于自己的付出。
但资本往往就是利用这一点,给高薪榨取优秀人才最有价值的那一段青春,一旦利用完毕就扫地出门。
所以大家思考的其实是,失去自己的自由和人格平等,从而让自己生命疲惫不堪乃至受损,到底应该折合多少对价。
商人怕悉达多走,给他一块业务单独负责,利润分成。结果有一次悉达多去村里收粮食,粮食已经被其他商人提前收购了。
正常应该回来了,没想到他留在村里宴请老人,参加村里的婚礼,和小朋友玩。回来以后商人责备他,悉达多就说,损失我来承担就可以,责备有什么用,实际上我这次旅行我很满意,我认识了很多人。
既然时间和金钱已经损失了,我不如享受几天美妙的时光,学到新东西,然后和村民打好关系,下次他们稻谷肯定就优先卖给我。
悉达多由于在商人面前一直是人格独立,他继续说如果你看到的是损失,你只要说一句,我就自行离开,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善待彼此吧。
因为他不怕失去,所以反而无所畏惧,反而拿到他想要的结果。
悉达多因为做过沙门,他看到商人们为了一点利益欲望在争夺,在操劳。他做的是接纳一切,无论是什么人,商人也好乞丐也好都一致对待,都愿意耐心聆听。
他很快有了名,也有了钱。
当他的情人夸他聪明才取得成功时,他说聪明并非关键,商人也很聪明,但他心中没有安静庇护的一隅。
情人问他,你是不是谁都不爱,他说或许是的,也许只有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
这时候的悉达多是不相信无条件的爱的,他的无差别对待其实是一种沙门训练的习惯,是没有分别心,这也足够让他与众不同,很快出名,也很快赚了很多钱。
当他有了名利之后,他就开始堕落了。过去沙门中修炼时被压抑的感官需求苏醒了,于是在财富声色和权力中堕落了。
他狂热的做生意,然后严厉的逼借贷人还账,之前那个内心指引他的声音沉默了,他每天声色犬马,他比带他入门的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每次从醉酒中醒来,发现自己越来越衰老,开始羞愧和厌恶,但他继续声色犬马,继续逃避,继续回到不断赚钱然后放纵的轮回中。
他的情人也衰老了,不过仍然要和他做爱,榨取他最后的精力。他突然发现性和死如此相近,他开始厌恶自己,他开始觉悟,开始厌恶一切声色犬马。
他回想到当初进城前的修炼初心,于是他决心了断,在一个夜晚,独自离开了他的豪宅,离开了这个城市。
这一段让灵哥想起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明明身体已经不好,但在潘金莲的最后的诱惑下,摆脱不了轮回,最终死在了潘金莲的床上。
悉达多如果不觉悟,大概结局也是一样的。
但他最终意识到,他以前成功的秘诀是:斋戒等待和思考。但后来他遗弃了这些优质的品质,他活成了他讨厌的样子,活在了无尽的因果轮回中。
他又重新回到了河边,又重新遇到了当年的船夫,船夫告诉他其实时间并不存在。时间就像河水无处不在,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人的很多执着和焦虑,其实是对时间的追逐,比如由于时间带来的衰老,财富的获得和失去等,这让人的小我盘踞,很难活的潇洒幸福。
悉达多在河边住下重新回归朴素的生活,十年之后他衰老的情人带着他的儿子过来渡河。他的情人已经很苍老了,在他身边离开这个世界走了。
十一岁的儿子却因为锦衣玉食惯了而抗拒贫困的生活,想回城里的大宅院去。
悉达多期待儿子改变,试图用爱和善意的忍耐去争取儿子。但是船夫告诉他你的所谓的爱就是在束缚他,他想回去就让他回去,回到他同龄的孩子中去,回到他的世界去。
悉达多很担心他孩子回去后会堕落,会重蹈他的覆辙,船夫说你忘记了当初是谁让你走出来的,是你父亲还是你的老师?还是你自己的学识和探索?人是要独自体验生命,无论各种罪过,苦痛,都是要自己找出路的。
悉达多还是很不甘心,但最后和儿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他儿子还是离开了。他找儿子一路回到当初的城,看到他的豪宅花园,那种轮回的感觉又上来,他意识到其实他的这种执着是没有意义的,他帮助不了他的儿子。
于是,他坐下来,禅定等待倾听,让自己的伤口和这个世界重新融合。
他意识到之前困在时间中,总是觉得世界不圆满,其实世界每个瞬间都是圆满的。
没有人能看清别人的道路,强盗和赌徒能成佛,婆罗门也会变成强盗。
所以唯一要做的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也不憎恶这个世界,带着爱,惊叹和敬畏性注视一切存在的东西和自己。
所以佛陀的伟大并不是在他的法义和思想中,而是在他的生命体验中。
悉达多的故事讲完了,回到我们现在的世界。
信息太发达了,在各种刺激我们的感官,各种影响我们的想法。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大多数人的想法其实并不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各种信息,各种规训,各种成功者输出的秘诀,鸡汤。
现在到处都在说生命重在体验,但很多人会误解这句话,那么在家躺平打游戏,或者出去买买买,玩玩玩,拍拍照不也是体验吗?
释永信被抓,他追逐名利不也是体验吗?
悉达多清晰的把答案归结到了发心的问题,他之所以能从轮回中摆脱出来。是因为他最开始的初心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想通过体验找到生命的意义,真正的能面对和控制自我的执着。
他和所有人都一样,有了财富就醉生梦死,当他的儿子不听话时,他也想控制。但他最终能逃脱轮回,接纳一切,还是因为他的发心是好的,是良善的,是破执的,是探索的。
生命的体验终究回归到修复自己破碎的自体,这其实是和他人无关的,体验的目的是为了拾遗补缺,解决每个人各自的创伤和执着。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有个很好的台词:“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喜欢,可能就是完整的意思,不需要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浪浪山小妖怪影片结束打出字幕: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出发就对了,如果你能做到身在一个优越的环境,却主动放弃离开去体验一个艰难苦行的人生。如果你能做到遇到一个大师,却不在乎跟大师学习的那些附着的文凭权威,而是愿意把手搞脏,参与实践。
如果你能做到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忍耐和低欲望去获得信任,换到机会。
如果你能做到跟谁都可以不卑不亢,人格平等,而不至于为五斗米折腰。
如果你能做到功成名就之后,不骄傲不自满,做到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如果你能做到当发现某件让你成功的事情开始内耗你的生命,你愿意舍弃换得更清净自在的人生。
如果你能做到对自己爱的人放弃执着,减少规训,允许他自己探索。
如果你能做到活在当下,欣赏每时每刻,愿意无所求的对这个世界付出爱。
那你的境界就很高了,人生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太难的难关过不了,也很难不成功。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人生才需要修行。安利大家有时间都去认真读一读悉达多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