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往事:聊聊文庙武庙和那对石狮子

发布时间:2025-08-12 07:00  浏览量:1

灌阳县城虽古,留存到现在能称得上文物古迹的建筑,唯二而已。

县城绝大多数文物古迹,不是消失于风霜雨雪之中,就是毁于人们的刀锯斧钺之下。

唯二的古建筑,一是文庙,一是武庙。

灌阳文庙在现在的灌阳县民族小学(即三小)校园内。

关于灌阳文庙,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下了南京,洪秀全将之改名为天京,正式成立太平天国。

彼时中国大地,农民起义运动如火如荼。

1854年,广西天地会领袖朱洪英(东安人)集合了胡有䘵(武宣人)和何贱苟(道县人)的二支起义军,与另一路由邓正高(祁阳人)统领的起义军商议,分二路进攻灌阳。郑正高领军从定岗坳进攻,攻守双方在定岗坳发生激战。1854年9月10日,朱洪英率另一路义军由小路偷袭,攻破灌阳城。10月9日,朱洪英建升平天国,奉太平天德的年号,朱洪英自号镇南王。

在这场灌阳有史以来最大的变故当中,出现了文庙的身影,朱洪英将灌阳文庙改为升平天国的王府。

但这个升平天国,仅存在约半年时间,清廷令湘粤两省军力合围灌阳,升平军自知难敌,于1855年4月,朱洪英主动放弃灌阳县城,率军北上。四位升平天国领袖,镇南王朱洪英、定南王胡有䘵、普南王何贱苟和郑正高,先后被杀。升平天国也就随之消失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

升平天国虽然不在了,但灌阳文庙却作为升平天国遗址保存了下来。

天子桥和泮池

一百多年过去,时光进入2020年,灌阳文庙里不少建筑也一一消失,仅留下大成门、天子桥和泮池。

大成门

灌阳武庙,即关帝庙,位于县一小东南侧。关帝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整体建筑分上、中、下三殿,砖木结构,面阔12.1米,进深31米,占地面积496平方米。

关帝庙座西北朝东南,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前殿雕刻精美的如意斗拱,正殿上方设有藻井和气势磅礴的如意云龙纹斗拱,四角配置有出水蛟龙,后殿为庙房;右侧设有粮仓,前面建有“荫丰亭”。庙内保存有明至清代碑刻十余块。关帝庙是我县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关帝庙还是灌阳县城关完小一部分,庙内还开办过一个烧窑厂,当时为节省开支,学校号召学生勤工俭学,为烧窑厂提供燃料。因此,从未搞过农活的我,也到山上砍过茅柴,挂过松毛。

但烧窑厂最终没能坚持下来,没几年就倒闭了。

关帝庙也在随后的岁月里从学校划了出来,2000年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一番修新如旧,关帝庙恢复了一些本来面貌。

然而,对我而言,关帝庙给我留下最深刻记的,是那对庙前的一对高大的石狮子。

那对石狮子,立于庙前的荫丰亭内,一条石板小路从石狮子前面穿过,城关完小有一条小小的后门,就开在亭子的旁边。

我曾在城关完小渡过五年的光阴,几乎每次上学放学,都从石狮子前面走过。

在长久固有的印象当中,关帝庙前那对石狮子,是我见过最大、最精美的石狮子。

石狮子的下面,设有高高的底座,让石狮子看起来更加的高大。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艺在这对石狮子上体现得十分传神,让狮子看起来活灵活现,几乎像真的一样。

非常可惜,石狮子并不是完整,头部一些部分被敲掉了,据说是六十年代留下印迹。

但对小孩子们来说,石狮子身上的这点缺憾,根本没有影响,每次经过石狮子,假如有时间,我们通常会在石狮子身上抚摸几把,天长日久,石狮子身上常被抚摸的部分,变得十分光滑圆润,像一块藏青色的碧玉。

但非常遗憾的是,也许是影响了交通吧,在对关帝庙维修加固之时,这对石狮子不见了。

但愿它们没有被铁锤敲得四分五裂,变成一堆碎石,而是被挪到一个新的地方,最不济的,就是被不法之人偷走了,放在阴暗的角落,如此这般,也许今后还有再见的可能,虽然这种希望也是十分地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