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是对极左思潮鼓噪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痛击
发布时间:2025-08-12 07:33 浏览量:1
2025年8月4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湖南卫视、芒果TV、湖南金鹰纪实卫视等平台播出。该片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金鹰纪实频道)和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等单位联合出品。
长期以来,受“阶级斗争为纲”等极左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的左宗棠,一直没有得到正面评价和应有的历史地位,反而被扣上“镇压民族起义、破坏民族团结的刽子手”“满清奴才”的帽子。2000年电视剧《大将西征》因正面塑造左宗棠形象而受到批判,导致多年来正面塑造左宗棠的作品难以在官方媒体播出。此次《左宗棠收复新疆》纪录片公开播放,打破了这个历史禁区,是对极左思潮鼓噪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次迎头痛击,值得大书特书。
一、纪录片的破冰意义:打破长期历史禁忌
官方定调与跨省协作:该片由湖南、甘肃、新疆三省宣传部联合出品,首次以高规格纪录片形式正面展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创作团队查阅2000万字清代档案,采访37位清史专家,并运用4K超清影像、3D场景重建技术还原“舆榇出征”“达坂城决战”等关键场景,填补了官方媒体长期回避左宗棠题材的空白。
现实政治与历史教育的联动:纪录片将左宗棠西征路线与“中吉乌铁路”规划叠加呈现,凸显历史行动对当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奠基意义。官方明确将其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新疆、湖南等地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在左宗棠墓前朗诵《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二、历史争议焦点:左宗棠评价的两极化
历史虚无主义对左宗棠的抹黑主要集中于三点,纪录片逐一反击:
有观点称左宗棠是“清王朝镇压工具”,否定其民族英雄属性。纪录片通过实证驳斥:
19世纪清廷是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左宗棠保卫新疆本质是捍卫中国领土完整,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殉国同属爱国行为,具备时代合法性,
左宗棠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粉碎英俄渗透阴谋,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具备极高和久远的战略价值。
部分叙事将陕甘回乱中的军事行动污名化为“种族清洗”。纪录片揭示,1862—1863年陕甘地区汉族平民遭屠杀超1100万(如渭源城人口损失90%),左宗棠止暴制乱具有反分裂正义性。左宗棠战后奏设新疆省,推广屯田、驿道和汉移民政策,促进多民族融合,其“回乱之因,非尽回人之罪”的奏章体现理性民族观。
质疑“宣传左宗棠而非解放军”是极左势力精心设置的意识形态陷阱,居心叵测。纪录片以国家叙事回应,国家文物局将左宗棠墓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民委多次宣传其事迹,《人民日报》《新华社》均称其为“国家统一的捍卫者”。片尾引用新华社论述:“从左宗棠到王震,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西部边疆”,强调中华护疆传统的连贯性,是唯物史观的展示。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操作手法与危害
碎片化与选择性叙事。虚无主义刻意剥离历史背景,如将战争伤亡简化为“左宗棠杀汉多于杀回”,却回避阿古柏政权在英俄支持下贩卖人口、强征妇女的暴行。这种“道德讹诈”割裂了历史全局观。
解构英雄以动摇国本。从污蔑左宗棠到诋毁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本质是消解民族精神支柱。如学者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人物,质疑执政合法性与国家主权延续性。
四、纪录片的反击逻辑:国家叙事的三大重构
主权逻辑:通过动态地图展示左宗棠行军路线与当代国界重叠,强调新疆“自古以来”的法理事实。片中左宗棠“尺寸之土,不可让人”的誓言,直指当下反分裂斗争的精神内核,领土完整的不可争议性。
共同体逻辑:纪录片突出左宗棠的汉族身份与儒家信仰,但更强调其“中华民族共同体筑基者”角色:他发展维吾尔地区农业(种植200万棵“左公柳”)、修建驿道、推广汉文化,促进民族交融。官方将其定义为“全体中华民族英雄”,打破“满—汉”“回—汉”对立二元叙事,强调这部纪录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法治逻辑:以立法捍卫历史尊严,呼应《英雄烈士保护法》对诋毁英模的惩处,纪录片播出同期,全网清理抹黑左宗棠的言论,以“史实加法理”双重机制遏制虚无主义。
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悲壮身影,在纪录片中化作中华民族守土决心的图腾。当黑棺与高铁并置于荧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宣告:英雄为国土押上的性命,终将被山河永远铭记。这场痛击虚无主义的战役,既是历史的正义回归,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