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千秋梦 自宜斋里寻 ——俗佬与紫砂文化的流光岁月
发布时间:2025-08-12 10:30 浏览量:2
在珠海清新的晨曦里,茶香氤氲,紫砂壶的温润光泽于窗前熠熠生辉。1990年,俗佬(即徐自先)带着对生活的无限热情与对艺术的朴素热爱,来到南海之滨的这片热土。那一年,广东的工夫茶风靡,瓷壶、玻璃杯交错,但在真正懂得品茶之人心中,紫砂壶自有难以取代的分量。或许,正如人生初遇知己的刹那,那一只小巧玲珑、砂色温润的壶,便从此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
茶缘初识 紫砂结心
对于俗佬而言,茶是载体,壶是灵魂。初到珠海,工夫茶的精致、雅趣,深深吸引了他。泡茶、品茶、观茶色、闻茶香,每一步都透着讲究和儒雅,仿佛是古人在生活中留给现代人的一种精神信物。在无数次端杯、举壶的仪式感中,他逐渐发现,只有紫砂壶,能真正烘托出茶的本色,将水与火的精微变化悄然融入一盏清茗之中。
他开始细细揣摩:不同材质、不同器型的紫砂壶,如何与乌龙、普洱、绿茶相得益彰?为什么老壶泡茶更柔和,壶壁上的包浆又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在不断的琢磨中,他一边品味茶香,一边深入了解紫砂的工艺门道,从泥料的选择、器型的变化,到烧制的温度、流派的传承,无不动心思琢磨。慢慢地,品茶的乐趣引领他步入紫砂壶的深邃世界,茶文化成了他探寻紫砂文化的序章。
由器及道 以壶观史
俗佬自小喜欢历史与艺术。少年时,常在史书典籍间徜徉,古人用器、藏器、赏器的风雅情趣,为他埋下了对文化传承的朴素敬意。进入紫砂世界后,他不满足于表层的把玩和实用,更被紫砂壶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艺术精魂所吸引。于是,他潜心研读关于紫砂的典籍,从明代供春、清代曼生,到近现代“紫砂七老”,每一位艺人的人生、每一只名壶的流转,仿佛都与历史的风云紧密相连。
在学习和研究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紫砂壶,绝非单纯的工艺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见证者。好的紫砂壶,必然兼具实用、艺术、历史三重价值,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的壶,才有资格承载起文化的厚度与灵魂。若只重经济与工艺,轻视其历史文化内涵,那不过是虚浮的繁荣,终将失去根基。紫砂之道,在于以壶观史、以器载道,温养人生。
集古纳今 觅壶之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俗佬的收藏生涯中,这句诗道尽了他追寻紫砂古壶的心路历程。紫砂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土质、质朴的造型和斑驳的历史印记。为了追溯紫砂壶的源流,分辨壶的真伪和优劣,他遍访名家、结交壶友,走访宜兴等地,亲自考察紫砂泥料的采集、制壶的流程。一次次用心体会,一次次亲手泡茶,壶中世界愈加宽广深邃。
自宜斋紫砂文化体验馆,就是他几十年痴迷紫砂、研习文化的心血结晶。“自宜”二字,取意于自在、宜人,也象征着壶器与人的完美融合。馆内藏品,横跨明清、民国至今,“金沙寺僧壶”“供春八景”“曼生三十八式”以及“紫砂七老”名作等珍品琳琅满目。每一只古壶,都似一位沉默的智者,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艺人的匠心与时代的印记。
他的研究不止步于表面,更注重紫砂背后的文化谱系。通过整理家族传承、师徒关系、堂号渊源,他将紫砂的发展脉络清晰展现。紫砂馆按历史时期、流派名家分类,兼顾学术与美学,使参观者既能一览紫砂艺术之美,也能洞悉历史文化之深。
壶外功夫 学无止境
俗佬欣赏顾景舟大师的一句话“功夫在壶外”。学艺如做人,藏壶亦是修心。紫砂收藏,不仅是对泥料、造型、工艺的琢磨,更是对历史、书画、印章、诗词等多元文化的融汇。他研习紫砂装饰艺术,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让每一把壶都成为艺术与思想的载体。
他十分谦虚地认为,自己仍有许多知识需要补充。每一次新发现、每一场与专家学者的对谈,都让他欣喜若狂。他把学习当成一生的事业,在紫砂的世界里探索不息。正因如此,他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壶的鉴赏与收藏也愈发自信与精准。
以馆为媒 文化传承新篇
自宜斋紫砂文化体验馆不仅是一座收藏的殿堂,更是一座传播紫砂文化的灯塔。其中藏品多次参入国际化文博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甚至海外的专家、壶友参观交流。作为澳门中华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他的收藏和文化研究得到了收藏界,文化艺术部门各大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好评,被誉为:“非遗传承领域品牌领军人物”。
自宜斋按历史时期、家族流派、师徒传承等系统展示紫砂文化,是行业首创。这种学术与美学兼备的展示方式,为紫砂历史文化的正本清源和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还被工信部工艺美术紫砂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聘为专家,目前正在和相关部门合作,打造大湾区紫砂交流中心,推进紫砂文化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创新远见 大湾区紫砂梦
俗佬心怀宏愿,着眼未来。他计划建一座独具规模和特色的紫砂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建成之后,不仅展示珍品,更通过创新的策展、数字化、互动体验,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近紫砂艺术。馆内将设有研学基地,开设紫砂陶艺、文化讲座、青少年研学活动,让孩子们“眼见为实,动手有趣”,在体验中感受中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俗佬特别重视与港澳台地区的紫砂文化交流,他认为台湾同胞对茶文化和紫砂文化是有贡献的,今年和明年优先推进与台北的互动合作。台湾同胞对茶、紫砂情有独钟,他希望首先在台北举办一次紫砂历史文化展示活动,推动两岸文化共识,促进紫砂产业的活力与创新。
在数字化浪潮下,俗佬也积极探索线上紫砂馆、智能展示等新方式,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一键走进紫砂的艺术殿堂。与此同时,他正在整理自己的收藏与研究成果,计划出版专著,为紫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一份心力。
前路昭昭 以梦为马
展望未来,俗佬计划将自宜斋展馆进一步扩大,打造集收藏、展示、研学、交流于一体的文化高地。他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紫砂艺术这门传统非遗技艺必将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正如他常说:“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真正敬畏历史、尊重艺术、热爱生活,才能把紫砂文化发扬光大。”
大湾区的紫砂艺术交流中心,将成为推动紫砂文化创新与国际化的桥梁。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则是他心中的又一梦想:这里区位核心、资源丰富、平台高端,明清民国至现代珍品荟萃,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紫砂艺术研学和交流的首选之地。由此将积极拓展研学合作,推出特色纪念品和创新作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正如他在紫砂文化研究中所体会的:“紫砂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紫砂历史文化能够影响千家万户,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了解和参与中华文化的复兴活动,文化自信必然成为新时代民族自信的支点。”这份情怀和信念,必将在中国紫砂文化的征途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尾声:
一壶清茶,一段历史,器物无声,岁月有痕。俗佬以一颗坚韧、赤诚之心,走过风雨,坚守信仰,在紫砂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自宜斋不只是他的梦想之地,更是一座通往千年文化的桥梁。未来路漫漫,壶香未尽,梦想不息——在俗佬的心中与他的紫砂世界里,中华非遗的火种,正悄然点亮新一轮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