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脑卒中背后的“无声推手”
发布时间:2025-08-12 19:09 浏览量:1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王旭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秦秀德
想象一下:你家厨房的下水道,日积月累被厚厚的油脂堵塞,水流越来越慢,最终彻底停滞。我们的血管,同样可能被一种特殊的“油”——血脂,逐渐堵塞,为大脑的灾难性事件——脑卒中埋下祸根。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全球大量科学研究反复证实的残酷事实。
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
这个看似普通的体检指标异常
实则是脑卒中(中风)背后
一个极其关键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它无声无息
却步步为营
堪称大脑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 高血脂与脑卒中
绝非偶然,科学证据确凿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的一种状态。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 是最需要警惕的“头号元凶”。它就像血管里的“垃圾运输车”,一旦数量过多或质量变差,就容易把“垃圾”(胆固醇)倾倒在血管壁上。
脑卒中,俗称“中风”
是大脑的灾难性事件
主要分为两大类
01
缺血性脑卒中(占80%以上):脑血管被血栓堵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快速坏死。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02
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压迫并损伤脑组织。
科学证据铁证如山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水平的“坏胆固醇”(LDL-C),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风险因素之一。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年的权威报告明确指出,高坏胆固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中风(尤其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可改变风险因素。在中国,情况同样严峻,《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发病率持续攀升,而血脂异常是其中关键推手之一。
二、 揭秘“致命链条”
高血脂如何一步步“堵死”大脑血管?
高血脂导致脑卒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病理过程,核心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
01 起点
坏胆固醇的入侵与沉积
当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多时,它们会穿过血管内皮(血管最内层保护膜),进入血管壁内膜下。
进入内膜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被氧化修饰,变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形式更具破坏性。
血管壁内的“清道夫”——巨噬细胞,会赶来吞噬这些氧化型LDL。然而,当吞噬过多时,巨噬细胞会变成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
02 进展
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泡沫细胞”不断堆积、坏死,释放出更多的脂质和炎症因子。
同时,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并分泌胶原等物质试图包裹这些脂质核心。
久而久之,在血管壁上就形成了一个隆起的、内部是脂质核心(像粥一样的坏死物质)、外部是纤维帽的结构——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过程就像水管内壁生锈、结垢,血管腔逐渐变窄,血流受限。
03 危机
易损斑块——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
并非所有斑块都同样危险。有些斑块脂质核心巨大、纤维帽却很薄且富含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这种斑块极不稳定,称为“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非常脆弱,在血流冲击、血压骤然升高(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血管痉挛等因素刺激下,极易发生破裂或表面发生糜烂。
04 灾难
血栓形成——堵塞的“终极杀手”
斑块一旦破裂或糜烂,其内部高度致血栓的物质(如组织因子、脂质、胶原)就会直接暴露在血流中。
这就像拉响了血管内的“警报”,血小板被瞬间激活、大量聚集粘附在破裂口。
同时,凝血系统被级联激活,形成交错的纤维蛋白网。
血小板团块和纤维蛋白网紧密结合,在斑块破裂处快速形成坚固的血栓(血凝块)。
这个血栓就是导致血管堵塞的“终极杀手”:
就地堵塞
血栓迅速增大,完全堵住所在位置的脑血管(原位血栓形成)。
远行栓塞
血栓部分或全部脱落,随着血流漂移,最终卡在远端更细的脑血管中,将其完全堵死。
总结这条致命的“堵塞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侵入血管内膜→氧化→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坏死、脂质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易损斑块)→斑块破裂/糜烂→血小板激活聚集、凝血系统激活→血栓形成→脑血管堵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三、 甘油三酯
危险的“帮凶”
虽然坏胆固醇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犯”,但过高的甘油三酯(TG)水平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帮凶”角色: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高甘油三酯水平常伴随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升高。这些颗粒也能进入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和发展。
增加血液粘稠度与高凝状态
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血液变得粘稠,并可能促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使血液处于更容易形成血栓的状态。
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成员
高甘油三酯通常与低水平“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高血压等代谢问题同时存在(即代谢综合征),这些因素协同作用,大幅提升脑卒中的整体风险。
四、 高血脂的危害
不止于“堵”,是多方位打击
高血脂对血管和全身健康的破坏是全方位的,间接为脑卒中铺路:
推波助澜
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变硬、失去弹性(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迫使心脏更用力泵血,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最重要、最独立的危险因素。两者狼狈为奸,危害倍增。
代谢混乱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紧密相关,常常共同构成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会显著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常人高出数倍。
火上浇油
高脂血症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过多的脂质(尤其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会持续刺激血管壁,激活炎症信号通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从起始、发展到斑块不稳定的全过程,是加速疾病进展的关键催化剂。
五、 重拳出击
控制血脂是预防脑卒中的有力武器!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高脂血症是可防可治的!大量坚实证据表明,有效控制血脂(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无论是首次发生(一级预防)还是再次发生(二级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
预防的基石,人人可行动!
“管住嘴”——优化饮食结构
• 严控坏脂肪:大幅减少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肥肉、全脂奶制品、棕榈油、椰子油)和反式脂肪(常见于部分油炸食品、烘焙糕点、人造黄油、植脂末)摄入。它们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主力军”。
• 限制胆固醇:控制动物内脏、蛋黄(尤其是咸蛋黄)、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 拥抱好脂肪:适量增加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茶籽油、牛油果)和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深海鱼:三文鱼、鲭鱼、沙丁鱼;坚果如核桃)的食物。
• 膳食纤维是关键: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豆类。膳食纤维像“海绵”一样,能在肠道内结合胆固醇并带出体外,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选择健康蛋白质:优先选择鱼类、禽类(去皮)、豆制品,适量摄入瘦肉,减少红肉(猪牛羊)摄入。
“迈开腿”——坚持规律运动
• 有氧运动是主力: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跳广场舞,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至70%,感觉呼吸加快、微出汗但能说话)或75分钟高强度(如跑步、快速骑车、球类比赛,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70%至85%,呼吸急促、出汗多、说话困难)有氧运动。
• 力量训练不可少:每周进行2至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俯卧撑、深蹲),锻炼主要肌群。肌肉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整体代谢。
• 运动益处多:运动能直接提升“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胰岛敏感性,控制体重,减轻炎症,全方位保护血管。
“控体重”——维持健康体型
•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多)与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
• 即使减轻体重5%至10%,也能显著改善血脂谱,降低血压和血糖。
• 目标:男性腰围
“戒烟限酒”——远离有害物质
• 戒烟是必须项!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液更易凝固。戒烟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立竿见影且巨大。
• 严格限制酒精:过量饮酒会显著升高甘油三酯水平。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白酒75ml),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喝。
药物治疗
关键的支柱,科学的选择!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患者本身风险很高(如已患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时,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基石中的基石
• 核心证据:大量研究证实,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约16%。他汀还能稳定甚至逆转斑块。
• 适用范围广:也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从未发生过但风险高的人)。
依折麦布: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应用场景:常与他汀联用,在他汀单药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达标时,可额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18%至25%。也可用于不能耐受他汀的患者。
PCSK9抑制剂:强效新武器(注射制剂)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极高危患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已患冠心病/脑卒中且他汀+依折麦布仍不达标者)、对他汀不耐受者。
针对高甘油三酯的药物:贝特类(如非诺贝特)
• 应用场景:主要降低甘油三酯(效果显著,可达20%至50%),轻度升高HDL-C,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不定。
重要原则
• 个体化治疗: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血脂异常类型、水平高低)、心血管风险等级、合并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耐受性等因素综合决定。
• 长期坚持:降脂治疗是场“持久战”,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持续获益。
• 监测与随访: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定期监测
早发现,早干预!
无症状期长
• 高脂血症在造成严重血管损害前,往往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定期体检是关键
• 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空腹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建议每年检测。有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或已患病者,检测频率遵医嘱(通常3至6个月或更短)。
了解目标值
• 血脂目标值因人而异,取决于整体心血管风险。风险越高(如已患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要求越低(如
已治疗者
• 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
高脂血症,尤其是高水平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绝非体检报告单上一串无关紧要的数字。它是埋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是推动脑卒中发生的“无声推手”。这条从血脂异常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卒中的“致命链条”,已被科学清晰地揭示。
令人欣慰的是,这条链条是可以被斩断的!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和必要时的科学药物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血脂控制在安全范围,稳定甚至逆转斑块,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了解高脂血症的危害,重视血脂检测,采取切实行动,是守护大脑血管畅通、捍卫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
别让血管里无声累积的“油”
成为压垮大脑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今天起
关注血脂,科学管理
为大脑保驾护航
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GBD 2019 Strok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Neurol. 2021.
[ 2 ]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年度报告.
[ 3 ] Libby, P.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21.
[ 4 ] Falk, E., Nakano, M., Bentzon, J. F., Finn, A. V., & Virmani, R. Update 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pathologists' view. Eur Heart J. 2013.
[ 5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Stroke. 2021.
[ 6 ] Nordestgaard, B. G., & Varbo, A. Triglycerid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ancet. 2014.
[ 7 ] Ridker, P. M., & Lüscher, T. F. Anti-inflammatory therap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ur Heart J. 2014.
[ 8 ] Amarenco, P., et al. (SPARCL Investigators). High-dose atorvastatin afte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06.
[ 9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 10 ] Mach, F., et al. (ESC/EAS).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Eur Heart J. 2020.
(本文旨在提供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个体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