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别把生命与体魄放在过度追求的执念上

发布时间:2025-08-12 19:25  浏览量:2

“事不可做尽,话不可说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尽”字,上面是“尺”代表尺度,下面是两个点,代表“做超过尺度的事,就会流血”。做人做事是如此,健身养生同样也是如此。

日前,刷到一篇新闻,38岁的知名健美选手刘一阳去世了。这位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号称健身界学历最高的健身博主,曾拿过多个健身方面的冠军奖项,也帮助不少健身人士完成启蒙,可谓是头脑和肌肉同样发达。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38岁时猝然离世。

有人猜测导致刘一阳心梗猝死的原因是过度健身和类固醇药物。刘一阳去世前已处于赛前23天的冲刺阶段,正在进行着职业选手特有的脱水脱脂训练。竞技健美选手备赛期间训练强度极高,每天大约需要进行10个小时的超负荷训练,还需配合严格脱水、低碳饮食,临近比赛时还需通过极端节食和利尿剂脱水来将体脂率压至极低状态,使得血管凸显。而这种极端状态也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刘一阳已经38岁,在高压备赛阶段很容易引发心血管问题。另外,职业健美运动员使用激素类药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类固醇会加重心血管负重,导致心肌肥厚,类固醇过度使用也可能是诱因。

医学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区别只在于你是否发现。刘一阳作为体育部副教授,健身博主,多次在讲台上和论文中强调“科学训练是唯一真理”,他理应比任何人都清楚过度健身和类固醇药物的危害,但职业压力却迫使自己不断去突破极限,行业生态的裹挟也让他难以使用如一的坚持自己奉行的科学理论。

从不知名少年到知名健美博士,刘一阳用头脑和肌肉书写了励志人生,但却在巅峰时刻骤然倒下。他的离世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竞技健美光鲜外表下的健康代价。我其实很想问,那些肌肉纠结、血管凸显的健美体魄,真的很美吗?反正我是欣赏不了,也不赞同这种美的追求。健身和健美不等于长寿,说得再残忍一些,长寿人士中很少有健美人士以及健身达人,甚至过度健身的人寿命还不如正常人。正如网友说得那样:“不健身的人,生命像蜡烛,燃尽后就慢慢熄灭了;过度健身的人,更像是灯泡,平时看起来挺亮,说灭就灭了。”

纵观那些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大同小异,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无论精神上还是身体上。有些人为了长寿过度养生,比如曾经风靡电视和网络的“养生专家”林海峰,天天教育别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结果自己51岁就陨落了。养生把自己“养的”51岁就没了,其养生理论真的靠谱吗?如果不是他把自己给“养没了”,还有多少人会被他看似“很科学”的养生理论蛊惑和带害?

刘一阳去世让我们从中得到警示,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固然重要,如果要用健康甚至生命作为代价,那就太不值当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运动也好,养生也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当追求肌肉和养生的执念主导了个人的意志,生命就可能成为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