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就业故事丨“没拿到录取并不是坏事,试错是为了寻找适合的”
发布时间:2025-08-12 20:55 浏览量:2
从志向“国际关系”到最终定位“营销和咨询”。上海纽约大学毕业生柳谭睿智(Travis)从大一开始,相继在耐克、欧莱雅、艾意凯、贝恩、万事达卡等多家公司实习。至大四上学期,从万事达卡拿到转正offer,正式成为助理咨询顾问。
看似顺理成章,但背后却是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不断试错,找到擅长且热爱的,去尽力尝试、不留遗憾。他甚至在一周之内接连参加20家公司的面试。一路面了挂,挂了面。在他心中,“没拿到就职录取不一定是坏事,试错是为了找到适合的方向。”
毕业典礼上,柳谭(右一)与上纽大校长童世骏、纽大前校长Andrew Hamilton、上纽毕业生代表合影。
【原本志向“国际关系”】
最初进上纽大,柳谭是奔着“国际关系”专业来的。高中模拟联合国的经历,让他对外交格外感兴趣,“一个想法似乎就可以改变世界,简直太酷了”。然而大一上学期,政治学实践副教授Ivan Rasmussen(雷爱华)教授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上到一半,他发现现实和自己的理解不一样,“原来国际关系这门学科不是在学习如何改变世界,而更多的是探讨当世界不能被改变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他觉得自己并不擅长。
大一时,柳谭参加了上纽大职业发展中心(CCD)的职业探索营。这一专门为大一新生设立的探索营,不仅有一系列的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来分享,还有互动游戏、简历模拟辅导等等。也正是在一场“模拟投资游戏”中,自认为并不擅长数学的柳谭,却被挖掘出“对数字比较敏感”的潜能。接下来数次和CCD的职涯教练老师的一对一职业咨询,结合他喜欢英语、善于沟通的特点,把他引向商学方向。
在耐克实习的工作照。
商科必不可少的是实践经验。在CCD一轮又一轮磨简历、模拟面试、投简历、面试之后,大一下学期,18岁的柳谭成为耐克当时年纪最小的实习生,开始了六个月在市场部的实习。
在耐克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给耐克高中联赛设计粉丝互动小程序。柳谭发现,高中生普遍对校园身份认同概念感兴趣,于是和团队一同设计了一款可以分享给球队助威的小程序,在2022耐高决赛当天获得了上千万的访问量。
对他来说,“以一个小创意牵起许多人”的体验,点燃了他对“市场营销学”(marketing)的热情。“marketing听起来像个卖东西的学科,但我发现它更是理解人的过程——理解消费者,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才能拿出对应的产品,以相应的方式卖给他们。”
在耐克实习时,柳谭(右)与CBA球员合影。
而这一段实习经历给柳谭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从学生思维向职场思维转变。“在进入公司那一刻,我的学生思维发生了改变。起初,我‘把老板当作老师’,遇到困难时等着老板告诉你该怎么做,但后来发现这不行,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去挖掘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但是营销是否是未来要走的路?他并不确定。
【“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大二那年,他想去欧莱雅——虽不喜欢护肤美妆,但喜欢时尚。在他眼中,如果说耐克是世界上最会做品牌的,那么欧莱雅就是世界上最会做营销的——“要去就去最好的”,“虽然不知道适不适合,但一定要试一试”。
他把在网上看到的所有欧莱雅的实习岗位投了个遍,客户关系管理、PR、电商,等等。一段沉寂之后,简历幸运被大一在学校欧莱雅商赛上结识的欧莱雅HR看到,对方觉得他合适,于是他被推荐给了兰蔻团队,最后顺利拿到实习offer入职兰蔻市场部。在欧莱雅的实习,不仅丰富了柳谭的商业知识,也让他看到多种先进的营销玩法,同时他自己也实践投放了上百万元的预算。
柳谭在万事达实习的工作照。
两年两份市场营销相关的实习,柳谭找到了节奏,但反倒感到些许危机:一条路走到底,是否会错过其他的可能性?
大二,Offer Shapir教授的“金融学概论课”,他学得很吃力,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啃书本,成绩“仍未达到可接受的程度”。他很怀疑自己。Shapir教授专门找他谈话,分析他的情况,教授的鼓励之下,他接受了营销方向或许更适合他的事实。但同时,还是觉得“有必要去看一下咨询是什么样的”,“不能把鸡蛋都放在marketing这一个篮子里”。
这时,在上纽大的“中国商业咨询”课程上,柳谭遇到了当时在上纽任管理学兼职教授的马兰,她拥有多年在宝洁、麦肯锡和杜邦任职、担任咨询顾问的经验。马兰教授邀请了顶尖咨询公司的合伙人来课堂,让学生作为咨询顾问一同参与解决公司的真实案例。一门“99%强实践”的课程,成为柳谭第一次接触咨询工作的起点,也为他而后在贝恩实习做咨询助理铺了路。
柳谭(左一)在万事达实习。
【“试错是为了找到真正合适的方向”】
咨询、快消、互联网,柳谭试过很多。为了快速试错,找到适合的方向,他甚至在期末周连面20家公司。一路面了挂,挂了面。在他心中,“offer没拿到不一定是坏事,试错是为了找到真正合适的方向。”
同时,他一直和学校CCD的职涯教练约一对一咨询,参加和雇主面对面的工作坊,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低成本的试错机会”。跑的面试多,经验值也增加:哪家会过简历,哪家效率高,哪家岗位真的不合适、产品真的不喜欢……柳谭一边走一边复盘。
为了兼顾学业与实习,他奔波于办公室与学校——实习每周工作五天,和全职员工的节奏相差无几。有时请两小时或半天的假,从办公室赶到学校上课,下午吃上饭可能已经三四点,晚上补课业一两点睡觉……这样的节奏,对柳谭来说是常态。
柳谭在阿布扎比海外学习期间作为“Crossoroad Ensembles”乐队领唱表演。
回头看这一段辛苦的实习经历,柳谭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碎片时间可以用,原来效率还可以更高,多任务管理、时间管理的能力也被一点点磨炼出来。
工作强度大,有时候甚至不得不牺牲一些专业课。直到后来,一次工作改PPT至凌晨四点,身体“崩盘”,同时期投的许多简历被拒,他决定重新调整自己的节奏。
柳谭坦言,当面对“连续被拒”时,也有过踌躇、犹豫,但是当想起父母一直说的一句话:“如果自己一直很努力,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调整好心态后,柳谭继续调整方向尝试。“现在回想起来,踌躇纠结的时间用来执行,反而更有帮助,因为只有尝试了才有后续的结果,纠结的事情有时并未发生。”
柳谭在CCD担任欧莱雅商赛同辈顾问。
大四不再为实习奔波,柳谭受邀在CCD担任同辈顾问,开工作坊,一对一辅导,根据自己实习、比赛经历,分享案例、拆解赛题,帮助现阶段参加欧莱雅商赛的学弟学妹备赛。柳谭说,“我觉得很多机会都来自CCD,我也想趁现在还有机会,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更多同学少走我当年的弯路。”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