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特朗普对华打响第三枪,中方迅速反制,165国收到通知

发布时间:2025-08-13 06:43  浏览量:3

文:南柯归洵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美国政府接连出手,先是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随后暂停接收来自中国的包裹。

最新消息显示,特朗普政府再次出击,对与伊朗向中国供应石油有关的个人和实体实施了严厉制裁。

与此同时,中国也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向世贸组织的165个成员国发出通知。

这一连串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中美之间的博弈将走向何方?

美国制裁升级

当地时间6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一个国际网络实施制裁,因其协助将数百万桶、价值数亿美元的伊朗原油运往中国,制裁名单包括6名个人、9个实体和3艘船只。

这次美国的目标不仅是伊朗,还直接波及了与伊朗有贸易往来的多个国家和企业。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强调,这些石油交易的资金最终流向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及其关联企业Sepehr Energy,用于发展核计划、制造弹道导弹和支持地区武装组织。

伊朗的石油出口一直是美国经济制裁的重点目标,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新启动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试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

然而伊朗的石油出口仍然在各种渠道下持续流入国际市场,此次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声明再次强调要“切断伊朗石油资金链”。

近年来,伊朗通过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正在重塑自身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地位。

美国此次对伊朗石油交易的制裁,直接波及了中国相关企业,意图向中国施压,限制中国从伊朗进口能源。

伊朗是OPEC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控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实际上也是在影响欧佩克整体的市场供应。

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也开始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贸易往来,而伊朗则通过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构建新的经济生存通道。

特朗普政府的制裁策略,其实是一种政治手段,而非纯粹的经济措施,不仅是为了遏制伊朗,更是为了向美国国内展示其对外政策的强硬立场。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行径,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中国向世贸组织WTO发出正式诉讼通知,要求就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进行磋商。

世贸组织作为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直以来都提倡公平竞争和多边合作,而美国近年来频繁破坏国际贸易秩序,挑战世贸组织权威。

中国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在向全球展示,面对单边主义,中国选择的是在国际规则内捍卫自身权益,而不是被迫接受不公平对待。

非洲国家论坛明确表态,若美方不停止对其进行胁迫,将紧跟中国步伐,对美实施矿产出口限制。

欧盟方面尽管与中国在部分贸易政策上存在分歧,但也对美国的单边行动持保留态度。

东盟国家则通过官方声明,强调与中国保持更紧密的经贸关系,拒绝美国的贸易霸凌。

中国在国内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经济反制措施,对美国企业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并将部分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此外中国还对钨、碲等关键战略资源实施出口管制,美国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度相当高。

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战略资源作为反制手段,早在2010年,中国就曾对稀土出口实施配额制度,影响了多个国家的高端制造业。

过去几年,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全球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

在当前局势下,这种多边合作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中亚和东盟多国领导人纷纷访华,坚定表达继续推进合作的决心。

在对美国的科技企业进行反制时,中国并未采取全面封锁,而是选择针对性监管,以避免对本国企业和全球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中欧投资协定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阻,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已两次表示,欧盟必须调整对华政策,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建设性的贸易关系。

毕竟欧洲同样面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欧盟无法轻易割舍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与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合作上的进一步推进。

中国的反击不仅仅是对美国制裁的回应,更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塑造新格局的战略行动。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

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到撕毁伊核协议,再到频繁挑战世贸组织规则,美国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几乎都是以“美国优先”为核心,不断削弱全球多边合作体系。

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为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借口,试图以极端手段削弱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滥用“国家安全”概念进行经济制裁,特朗普政府的单边行径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不满。

在欧洲,欧盟官员公开警告,若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欧盟可能成为最大输家。

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皮耶罗·奇波洛内指出,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若被美国强行压制,必然会寻找其他市场。

美国方面一直在考虑对欧洲汽车和农产品加征关税,而欧盟方面则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高额关税。

正因如此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应该更加灵活地应对中美竞争,与中国展开更具建设性的合作。

美国财政部宣布的新一轮制裁,涉及伊朗、中国、印度、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试图全面封锁伊朗的石油出口。

但现实情况是,伊朗的石油出口仍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而美国的制裁措施更多地造成了全球能源市场的波动,而非真正达成遏制伊朗的目标。

这些制裁还带来了连锁反应,使得阿拉伯世界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更加复杂。

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多国开始联合反制,非洲国家论坛公开声明,如果美国继续对非洲实施经济胁迫,将考虑限制对美矿产出口。

东盟国家也明确表态,希望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保持开放合作,而非卷入美国主导的对抗性贸易政策。

美国的新一轮制裁落地后,伊朗政府迅速表态,强调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同时加紧与盟友的合作,以应对美国的经济封锁。

近几年,伊朗在美国长期制裁的背景下,已逐渐转向与中国、俄罗斯等国深化能源和军事合作。

美国财政部宣布冻结伊朗相关企业资产,并制裁向中国运送伊朗石油的船只和个人,但中国政府明确表态,反对美方单边制裁,并将继续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美国对伊朗石油产业的封锁,不仅是经济战的一部分,也涉及地区安全格局。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制裁宣布后,立即发声批评美国,并强调伊朗不会放弃自身防御能力。

与此同时伊朗军方高调展示新研发的“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进一步彰显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结语

在美国制裁伊朗的同时,沙特、阿联酋等国正在调整对伊朗的政策,寻求新的外交平衡,中东地区已不再是美国能够单方面主导的格局,区域国家的自主性正日益增强。

美国试图通过极端手段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联合起来,抵制单边主义,推动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2025年3月6日《美国邮政一度暂停接收来自中国的包裹,中方回应》的报道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2025年2月7日《美国对与伊朗向中国供应石油有关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