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群星芸萃北外滩,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暨开幕式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8  浏览量:2

8月12日晚上7点,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暨开幕式在虹口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纳杨,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毕胜,中共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出席本次活动。

今年的主论坛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展开,分上下半场,分别由知名学者方笑一、吴雅凌担任学术主持。来自爱尔兰、瑞典、马来西亚、美国、英国、韩国等地的嘉宾汇聚北外滩,其中包括美国作家马丁·普克纳、翻译家余中先,嘉宾们轮流上台,畅谈“古典”。

古典如何在不断的流变和转化中

持续闪耀于不同的时空?

来听嘉宾分享

达里娜·加拉格尔

爱尔兰都柏林乔伊斯中心主任

经典文学之所以历久弥新,并不在于其凝固不变,而在于它不断被重新创造的能力。它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被一次次折射、放大、重焕光芒。在流动与变形的长河中,经典于不同语境中依旧熠熠生辉。

马来西亚作家

古典的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心灵的寄托,更是社会进步的灯塔。我们用当下的视角和语言,从古典中汲取养分,对古典不断地解读与重塑,进行新的诠释和创造,已扩展到多个领域。我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者,从《红楼梦》中悟得管理智慧。文学对于我们不只是精神食粮,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

马丁·普克纳

美国作家

文化的故事讲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相遇,讲的是惊动世人的联系与深藏不露的影响。这个故事不总是美好的,也不应该被美化虚饰,但它是我们手上仅有的故事:作为文化生产物种的人类历史,这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在我看来,上海国际文学周是一个能够促成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场所,能在此与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同行们相聚、对话,我尤感欣喜。

除了主论坛,8月15日,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将在上海苏宁宝丽嘉酒店拉开帷幕,30余位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诗人、艺术家将齐聚虹口,与市民共享诗歌盛宴。


作为上海书展的特色子品牌,上海国际文学周始终是中外作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学探讨的重要平台,自2011年创立以来,上海国际文学周已连续六届落地虹口区,迄今为止论坛共邀请到了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上海国际文学周启幕前,虹口区为到访的国际嘉宾准备了一次文化之旅。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走进乍浦路风貌影视街、今潮8弄、白玉兰观景台等虹口文化地标,深入了解虹口区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