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审美共同体与新文科构建”学术论坛开幕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2  浏览量:2

8月12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审美共同体与新文科构建”学术论坛在昆明顺利开幕。本次会议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大学文学院审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30所国内高校,来自《民族艺术》《社会科学家》《民族艺术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四家期刊的专家学者等80余人齐聚春城,共襄盛会。

大会参会人员合影

大会开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国旭院长主持。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科技处处长段金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段金生首先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欢迎与会嘉宾的到来。他表示云南民族大学扎根民族地区,形成了丰厚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此次会议主题“审美共同体与新文科构建”反映了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以美为桥、互通有无、求同存异的学术旨趣。论坛议题设置也展现了美学、文学、艺术与人类学“合力”破解现实问题的力量,更体现了构建跨学科交流常态和“校际联盟”审美共同体的重要性。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国旭院长主持开幕式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科技处处长段金生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在大会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历程,表示文科发展始终与现实变革紧密关联,思想的革新是社会进步的先声。当代社会掀起了东方审美文化复兴的热潮,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力量,期待审美人类学为探讨生活范式的美学革命等现实议题带来更多新生的气象。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杰教授作为大会嘉宾致辞。王杰教授指出,自“五四”时期以来,人类学方法逐渐进入文艺美学研究领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第一次将人文学科的建设纳入重点建设的版图,审美人类学顺势借此东风在广西和四川发端。适逢“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他深信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平台上将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杰教授致辞

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回顾了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历程,同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由云南民族大学卢俊老师设计团队为本次大会专程设计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视觉识别系统。专委会LOGO的设计灵感源于山川河流与云南元阳梯田,汇聚而形成美之韵律,图样仿佛指纹,又印契在心。会议资料图案创意,源自云南沧源岩画,寓意团结、祈福、 庆祝。

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发言

云南大学文学院舒凌鸿副院长应邀主持审美人类学研究专委会聘书颁发仪式。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北京大学向勇教授、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王国旭教授为专委会顾问王杰教授,主任向丽教授,副主任王大桥教授、肖琼教授、曹成竹教授、强东红教授,常务理事代表、理事代表与秘书长、副秘书长代表颁发聘书。

云南大学文学院舒凌鸿副院长主持聘书颁发仪式

聘书颁发仪式现场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由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以“艺者,农也”为题发言,他认为对“艺术”概念的定义应该跳出西方的限定,回归中国农耕传统的“農—藝”之脉络。在农为社稷之本的中华文明背景中,“艺”的手作即指耕种,“藝”既由耕作演化而来,也蕴含相应的风土知识。二者源通意合,“艺”与“农”中蕴含着独特的农业遗产、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富含具身性与经验技艺,极具当代价值。

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主持大会主旨发言

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以“‘文化中国’里的乡愁乌托邦”为题发言。他指出中华美学以“声像”为本,即声音性的形象及其表达,区别于以视像见长的欧洲美学。在中国诗歌、书法、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蕴藉着“一唱三叹”的回旋性表达机制。乡愁是以血缘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性情感结构,在工业化文明中升华为“乡愁乌托邦”。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乡愁美学”话语系统因为它的开放性、缠绕性和连续性,以及文化上的半自律性,得以较快地完成文化形态的转型,从而绘制出“乡愁乌托邦”的美学图景。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以“‘后农业文明’社会实践样本的观测——来自景德镇发展转型的启示”为题发言。她指出,“后农业文明”根植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是在中国率先出现的新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形态。“手作人”“主理人”“创客”等成为新的先锋人群,由此形成了实体与云空间结合的新熟人社会。文化和审美成为重要的增长动力,体验性经济成为新的经济模式,器具的生产转为具身共情和情感的创造。由传统手工艺的“器物”复兴,重塑社会关系形态,涵养了“后农业文明”的新生态,擎画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以“回到自身:数智时代的‘立美’和‘审美’”为题发言。他提出美的前提是身、心、灵一体,因此数智时代的“去身化”危机实则是一场“生命危机”。“审美”和“立美”是一个整体,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研究应兼顾二者。“立美”追问美之何为,实则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面对数智时代,我们更应在“审美”和“立美”的结合中复归身心合一,回到自身并再度具身化地生活。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在学术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向勇教授首先感谢四位专家带来的精彩洞见,并表示对于他们所论及的学人时代使命感、地方经验与中国视角、艺术介入社会发展等议题亦深有体会。基于“白马花田艺术乡建”中的“乡村的声音”项目实践,他指出,乡村声音中的方言虽难以理解,但心灵的节奏、声音的色彩与情感却是可亲近与可感知的。就普遍与特殊共存的地方感问题,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探索实现了从“眼之足”、“手之足”再到“心之足”到的创造阐释,对他正关切的计算艺术学的思考也有启发。

北京大学向勇教授评议

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审美”与“立美”的关系辨明启发了他对技术的思考,即美学与技术的片面比赛无法回答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农—艺”传统的阐释对思考如何发展中国化的艺术的问题富于启示性;景德镇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呈现了“后农业文明”生态的可能;“乡愁乌托邦”的阐释对非遗复兴与当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向度。

东南大学季中扬教授评议

本次大会议题设置“审美人类学研究”“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文学与当代美学研究”等五个分论坛,聚焦“民族美学”“本土美学”“艺术乡建”“非遗美学”“艺术疗愈”“美育浸润”等多个议题。大会在热烈的讨论与欢欣的气氛中拉开序幕,将促进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研究,为审美共同体的构建与推动“新文科”的当代发展持续灌注劲健的生命力。

掌上春城记者:黄璐

通讯员:韦肖梅、马沁、付峻瑜、张琳翊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