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 万上交被拒,专家称假,大爷转手古画卖 1980 万

发布时间:2025-08-14 10:57  浏览量:2

在文物界,每一件藏品都历经岁月的沧桑,其背后的故事往往比文物本身更加曲折。

北宋画家王诜所绘的《山水十咏图》的经历,无疑是其中极具戏剧性的一例,它在真伪之间的波折命运,反映出文物鉴定的复杂与神秘性。

故事的主人公王德明,其家族与这幅画的渊源可追溯至民国末年。他的祖父身为紫禁城内务府管事,机缘巧合之下使得这幅《山水十咏图》成为了王家的珍藏。

经过几十年的珍藏,由于家族经济的衰退,王德明不得不考虑出售其珍贵收藏。鉴于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他首先考虑将这些藏品上缴给国家。

当这幅画在国家文物局展开时,那精美的装裱下,山峦层叠、云烟袅袅的画面,以及乾隆帝的御笔题跋和清代内府收藏印,似乎都在诉说着它不凡的身世。

王德明满怀期待,详细地向专家们讲述着这幅画从北宋画家王诜开始,历经南宋贾似道、元末明初周氏家族,最终进入康熙内府的流传脉络。

然而,文物局的专家们却给出了令人沮丧的结论。

尽管画作纸张确有年代感,但在笔法结构上与王诜其他传世之作的差异,以及部分用墨技法所呈现出的明清风格,让专家组在经过仔细比对和仪器检测后,判定其为明末清初仿作,估价仅万元。

这一结果对王德明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他的期望瞬间落空。

但王德明并未就此放弃。在拍卖行,特邀鉴定邵专家的观点为这幅画带来了转机。

邵专家透过画作看似疏朗实则精妙的笔法,洞察到北宋院体画派的精髓,而红外线扫描出的南宋时期的题记,更是成为了有力的佐证。

这一颠覆性的鉴定结果如巨石入水,在文物收藏界激起千层浪。1995 年深xx拍卖举行的“明清书画专场”上,《山水十咏图》成了焦点,最终以 1980 万的天价成交。

但戏剧性的是,买家竟是国家博物馆。这一结局既彰显了画作的真正价值,也让人认识到文物鉴定绝非易事。

《山水十咏图》之所以具有独特价值,是因为它成功地将北宋的典雅风格与南宋的秀逸风格融为一体。这种风格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幅画作历经千年传承,经历了多次变迁,最终回归其原主人手中,成为中国文物收藏领域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