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资料转化为优秀的文学表达|“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14 20:26 浏览量: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深入梳理上海抗战文学创作的历史与现实,系统研讨上海作家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聚焦文学对民族记忆的书写与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12日,由上海市作协主办的“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举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上海在整个抗战期间发生了很多值得历史铭记的重大事件,在抗战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时期上海在文化方面留下了很多值得书写的人和事,许多作家、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了一大批鼓舞民族士气的优秀作品,抗战文艺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相关题材的创作上不断延续、传承。在新时代书写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要真实表达战争历史,也应该展示同时代人的生活,呈现生活的复杂多样,要在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满怀家国情怀的同时,利用好历史资料,将其转化为优秀的文学表达,并且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向阳认为,上海抗战文学有着良好的传统,近年来上海的一系列抗战题材作品,既有对抗战历史的正面书写,也有对抗战时期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映。作家的创作,既要抓取民族记忆中的宏大壮烈的事件和人物,也要与艺术的创新性、创造性、原创性进行融合。作家是创作者,而不是一般历史的记述者,应该拿出自己最好的艺术感觉、最好的纸笔记录英雄。
从红色起点系列丛书到红色足迹的创作项目,上海作协一直致力于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持续推进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介绍,上海作家在抗战题材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既有对硝烟弥漫的战斗生活的关注,也有对英雄主义的讴歌,还有对战时生活的描绘。近10年来,小白的《封锁》、吴海勇的《起来》、马伯庸的《大医》、高渊的《诺曼底公寓》、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路内的《山水》,既延续了海派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在叙事模式上和艺术表现上不断革新,持续地拓宽抗战文学的表现边界。期待上海作家今后继续创作精品力作,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上述6部作品展开研讨。小白提到,自己在创作《封锁》时,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人怎么样跨出第一步,或越过自己的底线变成一个汉奸,或守住底线突破自己成为一个英雄,他调动人物的人生经验、周遭环境呈现来这一点。而人在大战面前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人,这不仅是抗战时期,也是所有时代值得关注的问题。评论家项静说《封锁》最打动她的,是小白在已经知晓历史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之后重新做了组合和扩张。
《起来》真实记录了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评论家吴俊认为,吴海勇写的是一个文化工业的故事,从一部电影如何制作、一首歌如何流传揭示了上海的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上海发达的电影工业、文化工业、传播工业,使得《风云儿女》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有了社会的底色、都市的底色,使它们可以跨越历史传播到后来。
关于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马伯庸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地将抗战情况全景式地展现给大家。《大医》从医学的角度展开,而他即将要推出的下一本书则从古籍保护的角度呈现,他的故事灵感来源于郑振铎在上海成立的“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因抗日战争濒危的江南古籍。为此他和郑振铎的后人取得了联系并做了详尽的交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激活尘封于记忆中的往事。
诺曼底公寓即武康大楼,引发高渊的思考是:门口有那么多人在看,他们在看什么?很多人看建筑就能够想象它曾处于的年代。他自陈《诺曼底公寓》这部小说的坐标系,横坐标就是抗战14年,竖坐标是上海的城市精神。评论家郜元宝认为,在上海特定时期与特定地域,世界和中国曾如此真实而魔幻地水乳交融。高渊成功捕捉和精彩表现了这富有包孕且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间。
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他在创作时坚持“儿童本位论”,写战火纷飞下普通孩子所坚守的日常生活,不只写战争给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和沉重,也写他们因儿童天性所自然生发的天真与童心,自由与轻盈。他希望作品贴近今天的孩子,从而让今天的小读者与80年前的历史最大程度地拉近距离,消弭陌生感,让他们更加真切地去感受、感知、认识、认知。评论家王宏图阅读作品后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结合中国古老文化会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化,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抗战历史体现的民族精神力量会不断地发挥影响。
路内的《山水》从小说人物路承宗1936年在上海学会开车起始,由此驾车穿行在四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几个问题,其中之一是个体经验和书面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经验很多是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传奇性,但这也代表了普通人民的一种个体经验和期待。评论家刘大先注意到《山水》中体现的平民史观、市民史观,这些世俗化的、以生活为本位的人物用不屈不挠并且乐观活着的生命力对抗历史的残酷和残忍,这是《山水》的特色所在。
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言,抗战题材小说不仅要写山河、城市、乡村的伤痕累累,也要写战争对人内心构成的伤痕,如果将战争对人类精神世界、心灵的伤痕书写出来,可能对认识战争的深刻性更有帮助。评论家纳杨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怎么样让今天的人读懂那段历史,需要一些跟今天人的表达方式相契合的书写,所以要不断地书写这段历史,符合当下人的思想。我们写抗战历史、写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回到当下、回到当下人们的感受,让现在的读者可以体会到当时人们的感受,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