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豹尾麻秆腰?姚雪垠的《李自成》难道只有前两卷是文学精品?
发布时间:2025-08-14 22:58 浏览量:3
姚雪垠出生于 1910 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成长于河南农村,自幼便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苦难,也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战乱与纷争 。1924 年,年仅 14 岁的姚雪垠在回家途中遭遇土匪,被劫持到山寨,这段特殊的经历长达 100 多天。在土匪窝里,他不仅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也感受到了底层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
姚雪垠的求学之路同样充满坎坷。尽管家境贫寒,他却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和刻苦,努力追求知识。1929 年,他考入河南大学预科,但因参加运动而被学校开除。此后,他一边在社会上打工,一边坚持自学,对历史和文学的热爱愈发深厚。1931 年,姚雪垠来到北平,在北平图书馆夜以继日地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这段经历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让姚雪垠深感痛心,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开始关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尤其是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展现历史的波澜壮阔,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提供精神力量。这一时期,创作《李自成》的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姚雪垠的创作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条件。1957 年,他正式开始了《李自成》的创作之旅。在创作过程中,姚雪垠展现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正史、野史、笔记等,还亲自到古战场实地考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曾说:“写历史小说要‘深入历史,跳出历史’。” 所谓 “深入”,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扎进故纸堆里,把历史真相摸个透;而 “跳出”,则是要用小说家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史料,把它们变成活生生的故事 。
姚雪垠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了写好《李自成》,他做了两万多张资料卡片,对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研究崇祯皇帝的性格,连皇帝每天的起居注都不放过;为了搞清楚明朝锦衣卫的运作机制,他专门撰写研究文章。这种对历史的执着和钻研精神,为他在《李自成》中运用辩证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广袤天地中,艺术辩证法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通往深邃思想和动人情感的大门。对于长篇历史小说而言,它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这类作品往往需要展现复杂的历史背景、众多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艺术辩证法恰好能帮助作者驾驭这些复杂元素,使其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世界。
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辩证法呢?从本质上讲,它是唯物辩证法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它融入艺术创作时,便成为了艺术辩证法,指导着艺术家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形象以及构建情节。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辩证法表现为多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内容与形式、虚与实、动与静、张与弛等。这些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以《三国演义》为例,作者罗贯中巧妙地运用艺术辩证法,展现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内容与形式上,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内容,采用章回体的形式进行叙述,两者相得益彰。在情节设置上,既有赤壁之战这样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实、动、张),又有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江面大雾弥漫的神秘氛围渲染(虚、静、弛),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姚雪垠在创作《李自成》时,对艺术辩证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融入到小说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笔下,明末清初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环境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
姚雪垠在创作《李自成》之前,对明末清初的历史进行了深入骨髓的研究。他如同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穿梭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正史、野史、笔记等各类文献都成为他汲取养分的源泉 。他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局势了如指掌,深知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官员贪污腐败,崇祯皇帝虽有心挽救危局,却无力回天。在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研究成果为他在创作中把握历史的大方向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从小说的开篇来看,姚雪垠选择从北京的明朝廷写起,这一决策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当时的明朝廷就像一个风雨飘摇的大厦,内部腐朽不堪,外部面临着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从这里开篇,就如同揭开了一幅宏大历史画卷的一角,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全国紧张的局势。李自成义军在朝廷眼中已成为心腹大患,这不仅显示了李自成在全国局势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后续义军的发展和与朝廷的对抗埋下了伏笔。而一开始就提及与清方的关系,更是为全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与全书结束时义军和清朝的矛盾成为主线,最后清朝统治全国遥相呼应,使整个故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 。
在重要人物出场顺序的安排上,姚雪垠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全局把控能力。李自成等主要将领陆续登场,他们是义军的核心力量,率先出场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义军的主要架构和领导风格。张献忠、牛金星在第一卷下册才露面,张献忠的剽悍与豪爽,牛金星的智谋与野心,在后续的故事中与李自成的性格和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碰撞。宋献策、李信在第二卷才出场,他们的加入为义军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策略,推动了义军的发展。罗汝才、清廷君臣到第三卷才正面写到,罗汝才的老谋深算,清廷君臣的野心勃勃,使故事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姚雪垠深知细节的力量,他善于通过对一个洞、一个家庭等微小元素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场景。在第二次开封战役中,义军准备挖洞炸城,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但姚雪垠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所有的洞,而是聚焦于王成章所在的那个洞。他详细地描述了这个洞的挖掘过程,士兵们如何在黑暗中奋力挖掘,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如何小心翼翼地装运火药,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又如何与官兵展开激烈的争夺,喊杀声震耳欲聋。通过对这个洞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整个战场的紧张气氛,感受到义军的坚韧和勇敢。同时,从这一个洞的具体描写,读者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三十多个洞的情况,以小见大,简洁而生动地展现了整个战役的全貌 。
第三次开封战役中,姚雪垠通过秀才张存仁一家和几个邻居的遭遇,深入地刻画了被包围的开封城内的状况。张存仁一家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切。他们在城中经历了饥饿、恐惧和绝望,亲眼目睹了官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通过这一家和几个邻居的故事,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广大百姓对官兵、对义军的态度及其变化。百姓们起初对官兵抱有希望,但官兵的种种恶行让他们失望透顶;而义军的到来,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希望,但战争的残酷也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恐惧。张存仁一家的毁灭,更是形象地再现了第三次围困开封的历史情景,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
对于张献忠这一重要人物,姚雪垠没有采用系年式的全面描写,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片段。如与闯王的三次相会,每一次相会都充满了戏剧性,展现了两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不同的性格特点。玛瑙山之役的败仗,让读者看到了张献忠的挫折和困境,他在失败中如何反思和调整自己;入四川、破襄阳的胜仗,则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端阳重举义旗的阶段,更是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这些片段虽然不连续,但却像一颗颗珍珠,通过姚雪垠的巧妙串联,完整地展现了张献忠的军事才能和剽悍、豪爽、幽默、机诈、胜利后容易骄傲等性格特点,使读者对张献忠这个人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
在《李自成》中,姚雪垠常常将全景与特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如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以潼关南原大战为例,既有官兵和义军混战的宏大场面,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奋勇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又有官兵战败溃逃的狼狈景象,士兵们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一片混乱。在这宏大的战争场景中,姚雪垠又巧妙地加入了李自成、刘宗敏、郝摇旗等指挥战斗或亲自冲锋陷阵的近景。
李自成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手中的长枪,眼神坚定地指挥着战斗,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格外醒目;刘宗敏则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冲向敌人,他的勇猛无畏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郝摇旗也不甘示弱,挥舞着大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此外,还有小来亨请战的稚嫩却坚定的身影,杜狗娃杀敌时的英勇表现等小插曲。这些全景与特写的结合,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要人物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 。
描写北京灯市时,姚雪垠同样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先是描绘了灯市上花样繁多的烟火,五彩斑斓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在灯市中穿梭。在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闹市中,牛金星吟着诗出场了。他的出场与周围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他的儒雅和与众不同。而后又是太监买珠宝的场景,太监们趾高气扬地挑选着珠宝,尽显宫廷的奢华;欣逢老友尚子明的情节,又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温情。再后又有正阳门成群结队摸钉妇女的群众场面,展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这种点面结合、远近交错的描写手法,既突出了重点人物和场景,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动逼真的历史环境 。
偶然与必然在商洛山保卫战中,石门谷叛乱无疑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偶然事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让整个故事的发展变得扣人心弦 。当时,李自成的义军正处于官兵的四面围剿之中,局势本就岌岌可危。而石门谷的部队是刚收编不久的杆子,他们的组织和纪律相对松散,与李自成原本的核心部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杆子们加入义军的时间不长,对李自成的忠诚度尚未经过充分的考验。有威望的头目黑虎星又因母丧居家未归,这使得杆子们失去了主心骨,在面对官兵围剿的巨大压力时,内部人心惶惶 。
在这样的背景下,坏头头坐山虎乘机闹事、发动叛乱,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他看到了义军面临的困境,心中的野心和贪婪开始作祟,企图通过叛乱来谋取个人的利益。这一偶然事件的爆发,看似突然,实则是多种必然因素积累的结果。它不仅考验着李自成的领导能力,也考验着义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李自成得知石门谷叛乱后,只带少数人前往平叛,这一行为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深知,如果带领大量部队前往,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局势更加不可收拾。而且,他对自己的智慧和威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凭借着勇气和谋略化解这场危机。在平叛过程中,闯王展现出了大智大勇。他冷静地分析局势,利用杆子内部的矛盾,实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尚炯的密切配合也至关重要,他在一旁为李自成出谋划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被围在庙中的李友们积极接应,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李自成里应外合,增强了平叛的力量 。
杆子中还有顾阿婆等正义的头目在,他们不愿意跟随坐山虎叛乱,仍然心系义军。这些正义的力量在平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与李自成站在一起,共同对抗叛乱分子。杆子中的大多数人也不愿叛乱,他们加入义军是为了反抗明朝的统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参与叛乱。李自成正是看到了这些因素,才果断地采取行动,智斩坐山虎,成功地平定了叛乱。
情理之中红娘子破杞县的情节构思堪称神来之笔,姚雪垠没有按照常规的叙事方式,正面描写红娘子如何带兵破杞县,而是另辟蹊径,从狱中的李信写起 。李信被囚禁在狱中,他对外面的局势一无所知,心中充满了绝望。他不相信有人能破了杞县,因为杞县的防守十分严密,官兵众多。然而,红娘子却如天兵飞降,在短时间内攻破了县城,杀了县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不仅大出李信意料,也让读者感到惊奇和激动 。
在民怨沸腾的情势下,群众对明朝的统治早已忍无可忍,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获得自由和幸福。红娘子领导的起义军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她的出现让群众看到了希望。群众自愿帮助红娘子,他们为起义军提供情报、物资,甚至直接参与战斗。在群众的支持下,红娘子的起义军如鱼得水,里应外合,破杞县势如破竹。这一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姚雪垠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
动静结合李自成突围到鄂西的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姚雪垠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写,巧妙地运用动与静、张与弛的手法,营造出了强烈的情感氛围 。在黑沉沉的夜里,在那荒无人烟的万山丛中,战士们静静地听闯王训话。此时,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闯王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战士们静静地站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闯王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相对平静的场景,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了战士们内心的坚定和团结 。
平空忽然滚来了雷声、传来了猛虎的怒吼,并引起了战马的嘶鸣,火光、闪电也划破了这黑沉沉的夜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使场面变得悲壮起来。雷声和虎吼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也暗示着义军面临的严峻挑战。战马的嘶鸣则表现出了战士们的紧张和不安。火光和闪电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战士们坚毅的脸庞,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
后来行军到了拂晓时,又是别有一番天地。泉水叮咚,花香扑鼻,百鸟争鸣,霞光万道,多么优美的景致。这一画面与之前的悲壮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泉水的叮咚声、鸟儿的鸣叫声,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读者的心情也随之放松。花香和霞光则给人带来了愉悦和希望,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
姚雪垠将动与静、张与弛、雄壮与幽美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写,深刻地渲染了情感氛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跟随李自成的脚步,一同经历这场艰难的突围。从紧张的战斗到平静的训话,再到悲壮的场景和优美的景致,读者的情感也随之起伏,深刻地感受到了李自成和他的义军在困境中挣扎、奋斗、不屈的精神 。
- 上一篇:邱泽许玮甯宝宝出生
- 下一篇:犹如画廊的家丨北京270平米的平层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