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熬7年工资才涨2000,刚入职新人底薪2万,他辞职后老板慌了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8 浏览量:2
“老李,咱再聊聊呗?”王建国的声音透着股急切,像热锅上的蚂蚁。
“王总,还聊啥呀?”李明华苦笑一声,“我在公司熬了七年,工资才涨了2000块,新来的小周第一个月就拿2万。现在出事了,锅还得我来背?”
电话那头沉默了,半晌,只传来一声长叹。
谁也没料到,这个在装修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的老师傅,会因为这么一件事愤然辞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整个公司像丢了魂似的,彻底乱了套。
故事的起因,得从那个改变一切的周三例会说起……
01
周三清晨七点半,“建国装饰”的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和老式烟草味。李明华端着自己的不锈钢保温杯,照例坐在靠门的角落。十四年了,他看着公司里的人来来去去,唯一不变的,就是王建国雷打不动的周例会。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几幅过时的装修效果图,窗外是清晨的薄雾,空气里夹杂着些许潮湿的味道。
“大家注意下,今天介绍个新同事。”王建国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指着旁边一个穿着灰色POLO衫的年轻人,“这是周宇,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名校硕士,今后在咱们公司做项目经理。”
李明华握着保温杯的手一顿,热水烫得他手指一颤。项目经理?这不跟自己一个级别?他在公司干了十四年,从学徒到施工队长,再到现在的项目负责人,熬了多少个通宵才爬到这个位置。如今一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直接平起平坐?
“现在客户要求高,咱们得与时俱进。”王建国继续说,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小周精通BIM建模,懂智能化设计,能给客户提供高科技的装修方案,客户看了绝对满意。”
坐在李明华旁边的老赵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无奈,仿佛在说:“又一个空降兵。”老赵是公司电工,跟着李明华干了快十年,俩人早就成了默契的搭档。
散会后,李明华要去工地,刚走到走廊,耳朵里飘来财务室里的对话。王建国压低声音说:“小周,你的工资定在2万,试用期也是这个数,干得好还有奖金。”
2万!李明华脚步一滞,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七年前进公司时月薪9000,现在涨到1万1,七年才涨了2000块,平均一年不到600。人家新来的一个月顶他两个月还多。他站在原地,盯着脚下的旧地砖,脑海里全是昨晚媳妇的抱怨:“咱家这60平的小房子住了十年,闺女都嫌挤了,啥时候能换个大的?”
房贷每月5000,闺女上高中补课费一堆,还有老母亲的药费,1万1的工资刚够一家人开销。他本想着再熬几年,等公司效益好点,工资能涨到1万8,日子就能松快点。现在看来,这希望像清晨的雾气,虚无缥缈。
“老李,走啊,去工地。”老赵拍拍他的肩,声音里带着点安慰。
路上,老赵憋不住了:“王老板这次玩得有点狠啊,一个刚出校门的,工资比你高一倍多,图纸画得花里胡哨,工地上能顶啥用?”
李明华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烟雾在车窗外散开。他没吭声,只是盯着前方的路。昨晚媳妇还念叨:“老李,咱那破面包车开了九年,发动机的声音跟拖拉机似的,闺女都不好意思让同学坐。”他当时只说了句“再等等”,可现在,他也不知道还能等多久。
到了工地,几个工人围上来,工地上的尘土味和水泥味扑鼻而来。
“老李,听说公司来了个高材生?”电工老孙问,嘴里叼着根没点燃的烟。
“嗯,项目经理,跟我平级。”李明华蹲下来检查一块刚贴好的瓷砖。
“工资多少?”瓦工小马好奇,拎着桶灰浆站在旁边。
李明华没直说,只叹了口气,拍拍手上的灰。
“不会比你高吧?”木工老陈瞪大了眼,放下手里的锯子。
李明华没吭声,但脸上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也太离谱了!”小马拍了下大腿,灰浆桶“咚”地一声响,“老李,你干了这么多年,啥活不得你操心?一个新人凭啥拿2万?”
“人家有学历。”老孙摇摇头,点燃了烟,“现在不就看这个?”
“学历能顶啥用?”老陈不服,嗓门大了点,“工地上真刀真枪的活,还不得靠咱们?图纸画得再好,墙不平照样白搭!”
李明华摆摆手,声音低沉:“别说了,干活吧。”
他心里清楚,工友们是为他抱不平,可抱怨又能咋样?如今这世道,有文凭就是吃香。他低头继续检查瓷砖缝隙,阳光从工地的窗户洒进来,照在他微微发白的鬓角上。
02
第二天,李明华就见识了周宇的“高水平”。
在一个高档小区的样板房里,空气里还残留着新漆的味道。周宇拿着平板,屏幕上是一套精致的3D效果图,他正给业主展示方案:“您看,这是极简风的设计,开放式餐厅连着书房,空间利用率特别高。这边用灰色大理石墙板,高级感拉满,灯光一打,氛围感绝了……”
业主夫妻俩眼睛发亮,男业主推了推眼镜:“这设计太有品位了!小周,你真专业!”
李明华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卷尺,听得直皱眉。他忍不住插话:“业主,我得提醒一句,开放式餐厅看着敞亮,但咱们中国人炒菜油烟重,书房容易串味,书柜上全是油渍可不好清理。这大理石墙板好看是好看,可容易刮花,家里要是有宠物或者小孩……”
“老李!”王建国瞪了他一眼,赶紧对业主赔笑,“李师傅考虑问题偏传统,喜欢稳妥。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种开放式设计,很多豪宅都这么装。”
女业主点点头,笑着说:“对对,我们就想要这种现代感,油烟问题装个好点的油烟机不就行了?”
李明华还想再说啥,被王建国的眼神堵了回去。散场后,王建国把他拉到一边,语气不太客气:“老李,你思路得更新了。客户现在就喜欢这种新潮的玩意儿,你别老唱反调,显得咱们不专业。”
李明华张了张嘴,喉咙像堵了块石头,最终没吭声。他转身回了工地,拿起工具继续干活,手里的动作比平时重了几分。
接下来的几个月,变化越来越明显。周宇开始负责大客户,主导方案设计和预算报价,李明华被安排“配合周经理把设计落地”。每次开会,王建国都把周宇夸得天花乱坠:“小周是咱们的王牌,客户一看到他的设计就签单。”而李明华,永远是“施工这块有老李盯着,大家放心”。
客户明显更愿意跟“硕士”聊天,觉得有面子。王建国每次介绍时都说:“这是我们的周经理,名校毕业,专业顶尖。”至于李明华,介绍词永远是:“这是我们的施工师傅,手艺过硬。”李明华听着,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但他只能低头干活。
有一次,周宇设计了个复杂的玄关隔断,效果图画得花里胡哨,线条流畅,灯光效果梦幻。业主当场拍板:“就这个,太有设计感了!”可到了现场,李明华一看图纸就头疼。
“这堵墙是承重墙,不能随便打洞。”他指着图纸对周宇说,“你这隔断的固定点根本没法实现。”
周宇急了,额头冒汗:“那咋办?业主就想要这个效果!合同都签了!”
“这样吧……”李明华拿笔在纸上画了个新方案,“效果差不多,但结构更稳,施工也能省一半时间。”
最后按李明华的方案改了,业主很满意,拍着周宇的肩说:“小周,你这设计真牛!”可周宇在汇报时却说:“幸好我及时发现了问题,优化了设计。”李明华站在旁边,听得心里五味杂陈。
老赵看不下去了,私下对李明华说:“这小子,功劳全抢了,你干嘛不吱声?”
李明华苦笑:“吱声有啥用?老板眼里,他是宝,我是草。”
类似的事越来越多。周宇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拿着平板指点江山,李明华在工地默默处理各种技术难题。墙面不平,他亲自上手调平;管道布局有误,他连夜改方案。工人们都看在眼里,私下议论:“老李这技术,搁哪儿都是顶梁柱,可惜没个好文凭。”
03
周宇接手的第一个大单是个别墅装修,业主是个房地产老板,总预算40万。别墅位于城郊,花园里种满了月季,空气里弥漫着花香和泥土味。
王建国特别重视这个项目,亲自带队去谈:“这客户人脉广,干好了能带来不少高端生意。”
周宇设计了个复杂的吊顶方案,三层造型,嵌入智能灯光,声控开关,科技感满满。李明华一看图纸就皱眉:“周经理,这吊顶太复杂,梁的位置有问题,可能不安全。”
“老李,你多虑了。”周宇摆摆手,语气有点不耐烦,“我学设计的,这都算过,绝对没问题。”
“可我看这承重……”李明华还想再劝。
“别可了,按图干就行。”王建国打断他,“周经理是专业人士,听他的。”
李明华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干。但他心里不踏实,悄悄在几个关键点加了钢筋固定,还特意选了更结实的龙骨。他站在梯子上,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来,心里默念:“宁可多费点劲,也不能出岔子。”
项目进展顺利,周宇每天在朋友圈晒进度,配文:“高端设计,品质施工。”照片里是精美的吊顶雏形,灯光效果拉满。王建国看了很满意,转发到公司群里,还夸周宇“年轻有才,未来可期”。
李明华每天早出晚归,盯着工地的每个细节。吊顶施工时,他格外小心,反复检查每个连接点,螺丝拧得手都酸了。工人们都说:“老李这也太较真了。”
“小心无大错。”李明华擦着汗,眯着眼看吊顶的水平线。
周宇偶尔来工地转转,更多时间是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有一次,他发了个施工现场的图,配文:“严格把控质量,确保完美交付。”老孙看了直摇头:“这小子,现场全是老李盯着,他倒成了监工。”
验收那天,周宇陪着业主检查了一圈。别墅的客厅灯火通明,吊顶的灯光效果像星空一样璀璨。
“周经理,这吊顶太漂亮了,灯光效果绝了!”业主赞不绝口,拍着周宇的肩。
“那是,我们的设计追求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周宇笑得春风得意。
李明华在旁边收拾工具,听到这话心里不是滋味。这吊顶的每根钢筋都是他亲自固定,每盏灯都是他反复调试。他低头擦着工具箱上的灰,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
业主付了尾款,周宇拿着验收单回公司邀功去了。李明华和几个工人留下来清理现场,工地上一片狼藉,散落的木屑和水泥袋堆在角落。
“老李,这活总算干完了。”老陈松了口气,拍拍手上的灰。
“是啊,挺不容易。”李明华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多少有点成就感,但更多的是疲惫。
晚上回家,媳妇已经做好了饭,桌上摆着简单的三菜一汤。
“那个大项目完工了?”
“嗯,验收过了。”
“王总给你发奖金了?”
李明华摇头:“没,就正常工资。”
媳妇叹气,筷子停在半空:“这么大个项目,连点奖金都没有?”
“周经理是主负责人,功劳算他的。”
“那你呢?累死累活干了俩月,啥也没捞着?”媳妇的语气里带着点不甘。
李明华没吱声,低头扒了口饭。他不知道怎么跟媳妇解释,在公司眼里,他只是个干活的,功劳永远轮不到他。
04
可没过一个月,麻烦来了。
那天晚上九点多,李明华正陪闺女复习功课,手机突然响了。闺女正皱着眉做数学题,台灯的光洒在她的作业本上。
“李师傅!你们咋搞的?客厅吊顶塌了!差点砸到我老婆!”业主的声音气得发抖,背景里还有女人的哭声。
李明华“腾”地站起来,椅子腿刮地板发出刺耳的声音:“塌了?不可能啊!”
“我老婆刚从客厅走开,‘哐’一声,吊顶砸在沙发上!要不是她起身拿水,脑袋都得开花!”业主越说越激动。
李明华心里一沉:“业主,您别急,我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他抓起工具箱就往外冲,差点撞到门框。
“这么晚干啥去?”媳妇追出来,围裙上还沾着油渍。
“工地出事了,我得去看看!”李明华头也不回,跑下楼。
他骑着电瓶车赶到别墅,夜风吹得他脸发凉。到了现场,客厅一片狼藉,吊顶塌了一大块,沙发被砸瘪了,玻璃茶几裂成蜘蛛网状。幸好没伤人,但业主的火气可想而知。
“李师傅,你给看看咋回事!”业主急得直跺脚,穿着睡衣的妻子站在旁边,脸色苍白。
李明华爬上梯子,借着手电筒的光检查断裂处,心更沉了。果然是设计问题,梁的承重没算准,他虽然加了固定,但时间一长还是没顶住。钢筋扭曲,龙骨断裂,问题一目了然。
“业主,实在抱歉,这事我们一定负责。”他诚恳地说,声音里带着疲惫。
“负责?咋负责?要是我老婆被砸了,你们赔得起吗?”业主越说越气,指着地上的碎片,“我要去投诉你们,让你们这破公司没法干!”
李明华连夜给王建国和周宇打电话。王建国接了电话,半天没吭声。
“王总,听到了吗?”
“听到了……我马上过去。”王建国的声音低得像在叹气。
周宇的电话响了七八声才接,声音迷迷糊糊:“喂,老李?大半夜啥事?”
“吊顶塌了,你赶紧来。”
“啥?不可能!我的设计没问题!”周宇的声音一下清醒了。
“先过来再说。”
半小时后,王建国和周宇到了现场,看到客厅的惨状,俩人脸都绿了。吊顶的碎片散落一地,灯光昏暗,客厅像被炸过一样。
“这……咋可能?”周宇盯着塌掉的吊顶,嘴里嘀咕,眼神里满是慌乱。
王建国黑着脸,一言不发,双手插在口袋里。
业主更火了:“还说不可能?东西就在这儿呢!你们公司就是这么干活的?”
“业主,您先消消气,我们一定处理好。”王建国挤出笑脸,额头却冒了汗。
“处理?房子都这样了,我还敢住吗?别的地儿是不是也得塌?”业主的妻子声音颤抖,情绪激动。
几人折腾到半夜,业主才勉强同意让他们回去商量对策。李明华回到家时,已经快凌晨一点,媳妇还没睡,坐在沙发上等他。
“咋样了?”
“吊顶塌了,幸好没砸到人。”李明华揉着太阳穴,疲惫得像散了架。
“咋会塌?你不是检查了好几遍?”
“设计有问题,我提醒过,没人听。”李明华叹气,“现在估计得我背锅。”
媳妇皱眉:“这也太不公平了,你干了这么多年,啥时候出过这种事?”
李明华没说话,躺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客厅的灯泡有点暗,发出微弱的黄光,他突然觉得,这灯光就像他这几年的日子,黯淡又无力。
05
第二天一早,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像结了冰。王建国坐在主位,脸色铁青,桌上放着一杯没喝的茶,已经凉透了。周宇低头玩手机,手指不自觉地抖。李明华坐在角落,背靠着墙,已经猜到了接下来会发生啥。
“这次的事故,原因很清楚,设计没考虑承重。”王建国冷冷地说,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周宇立刻辩解:“图纸没问题,可能是施工没固定好。”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有点急。
李明华忍不住了:“周经理,这问题我之前提醒过,梁的位置有问题,不是固定的事。”
“那你为啥不坚持?发现问题为啥不早说?”周宇反问,声音高了几分。
“我说了,但……”李明华看向王建国,眼神里带着点失望。
王建国打断他:“老李,不管咋说,你是现场负责人,施工没把好关,这责任你得担。”
李明华愣住了。他盯着王建国,又瞥了眼周宇,突然明白了。这锅,从一开始就准备让他背。他想起这七年来的点点滴滴,熬夜改图纸、亲自上手补漏洞、教新工人干活……可到头来,功劳是别人的,责任是他的。
老赵看不下去了:“王总,这事不能全怪老李。图纸的问题我当时也看了,确实有风险……”
“老赵!”王建国瞪了他一眼,“这没你说话的份儿。”
老赵咬咬牙,拳头攥紧,没再吭声。
“业主现在要赔8万,还要追究责任。”王建国继续说,“老李,这事你得解决。”
“我解决?”李明华冷笑,声音里带着点自嘲,“我一个月1万1,8万我上哪儿弄?卖房子吗?”
“那是你的事。谁让你没盯紧?”王建国的语气硬邦邦的。
周宇小声嘀咕:“我觉得可能是材料问题,龙骨质量不过关……”
“够了!”李明华猛地站起来,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七年了,我踏踏实实干了七年,工资从9000涨到1万1,平均一年涨不到600。你一个新人一个月2万,出了事还让我背锅?凭啥?”
“老李,你别激动……”王建国想打圆场,语气软了几分。
“我不激动。”李明华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拍在桌上,“这是辞职信。既然我干得不好,那就让高材生来吧。”
王建国一看,急了:“老李,别冲动,咱有话好说……”
“没啥好说的。”李明华背起工具包,包上的拉链已经有些生锈,“我的工具在工地,下午我去收拾,明天就不来了。”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会议室的门“砰”地一声关上,声音在走廊里回荡。
王建国追出去喊了两声:“老李!老李!”可李明华的背影已经消失在楼梯口。
06
李明华的离开,像在公司扔了颗炸弹,余波迅速扩散。
会议室里,老赵也站了起来:“王总,这事处理得太不公道了。”
“你啥意思?”王建国皱眉,眼神冷了下来。
“老李啥人大家心里有数,十四年没出过大错。这次明明是设计问题,凭啥让他背锅?”老赵的声音里带着怒气。
周宇低头不语,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眼神躲闪。
“老赵,你也想走?”王建国语气冷了下来,带着点威胁。
“我不走,但这事我看不下去。”老赵甩下一句话,转身走了,脚步声在走廊里回响。
会议室里只剩王建国和周宇,空气安静得让人窒息。
“周宇,现在咋办?好几个项目等着开工,老李一走,谁来管现场?”王建国的声音里透着焦躁。
周宇抬起头,眼神有点慌:“王总,我……我可以试试。”
“试试?”王建国苦笑,揉着太阳穴,“客户可不给你试错的机会。”
下午,李明华回工地收拾工具。工地上尘土飞扬,电钻的嗡嗡声此起彼伏。几个工人围了过来,脸上都带着不舍。
“老李,真要走?”老孙问,手里还拿着电线。
“走了,不干了。”李明华低头整理工具箱,语气平静。
“那我们咋办?”老陈皱眉,放下手里的木板。
李明华看着这些跟了自己多年的兄弟,心里一阵酸楚:“你们自己看着办,想留就留,想走……我帮你们找路子。”
“我跟你走!”老陈第一个表态,“这公司没劲,功劳没咱们的份儿,出了事就推咱们身上。”
“我也走。”老孙点头,“老李走了,我留着没意思。”
“算我一个。”小马也说,拍了拍手上的水泥灰。
李明华摆手:“别冲动,你们都有家要养,别跟我一样意气用事。”
“啥意气用事?跟你干踏实!”老陈说,“这么多年,你啥人我们不清楚?干活从不糊弄人。”
最后,除了两个年轻工人留下,其他几个都决定跟李明华走。工地上,夕阳洒在水泥地上,几个人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消息传到王建国那儿,他彻底慌了,坐在办公室里,点了一根烟,烟雾在空气中缓缓散开。
07
不到十天,公司走了六个老师傅。更要命的是,几个在建项目开始频频出问题。
材料商找到周宇:“小周啊,以后进货得按市场价了。”老板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嘴里嚼着槟榔。
“不是说好优惠价吗?”周宇急了,额头冒汗。
“那是给老李面子。他干这行十几年,人脉广,我们才给低价。现在他走了,价格肯定得调整。”材料商摊手,“况且你们也不差这点钱吧?”
类似的事接连发生。材料涨价,工人偷懒,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周宇一个人忙得焦头烂额,加班到凌晨是常态,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开始明白,设计图画得再漂亮,没人落实到施工,全是白搭。
更糟的是,老客户开始打听:“老李现在在哪儿干?”有个一年前装修的老客户想装阳台,直接问王建国:“李师傅还在你们公司吗?我就信他的手艺。”
听说李明华走了,客户二话不说:“那我找别家了。”说完挂了电话,语气果断。
半个月,公司丢了四单生意。王建国坐在办公室,看着一堆退单通知,头疼得要炸了。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电话铃声响个不停,他却没心思接。
周宇敲门进来,声音低得像蚊子叫:“王总,明天那个公寓项目,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那你说咋办?”王建国没好气,烟灰缸里已经塞满了烟头。
“要不……找几个临时工?”周宇试探着说。
“临时工?你敢用吗?现在好师傅都有长期合作,临时工谁知道靠不靠谱?”王建国瞪了他一眼。
周宇不吭声了,低下头。这段时间,他算是明白了,光会画图没用,工地上的活儿全靠真本事。他想起自己刚来时的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王总,要不把老李请回来?”周宇小声说,声音里带着点无奈。
“请回来?”王建国冷笑,“你觉得他会回来?再说,我这老脸往哪儿搁?”
这时,老赵推门进来:“王总,又出事了。”
“啥事?”王建国心一紧。
“南区那个项目,地面空鼓,业主让返工。”老赵皱眉,“新来的瓦工手艺不行,水泥配比没弄好。”
王建国一拍桌子,茶杯里的水洒了一桌:“咋又出问题?”
“我让他返工,他还说这没啥大不了。”老赵说,“只能重做,但工期得拖一个月,还得赔材料费。”
王建国揉着太阳穴,感觉脑仁儿疼。要是李明华在,这种低级错误根本不会发生。老赵看着他的表情,叹了口气:“王总,实话实说,老李一走,公司技术这块儿就塌了半边天。客户认的是老李的手艺,不是咱们的牌子。”
“我知道。”王建国无奈,声音低了下去,“但现在说啥都晚了。”
“要不我去找老李聊聊?”老赵试探着说。
“你觉得有用吗?我们那样对他,他能回来?”王建国的声音里带着点自责。
老赵想了想:“试试吧,总比啥也不干强。”
08
与此同时,李明华在建材市场忙着选材料。辞职快两周了,他没闲着,开始筹备自己的事业。市场里人声鼎沸,瓷砖摊位前堆满了样品,空气里弥漫着灰尘和油漆味。
“老李,真要单干?”老陈问,手里推着小推车,车轮吱吱作响。
“试试呗。”李明华笑笑,蹲下来检查一块瓷砖的纹路,“总不能闲着。”
“那我们几个咋办?”老孙推了推帽子,脸上沾了点灰。
“愿意跟我干的,咱们一起上。不愿意的,我帮你们找下家。”李明华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
老孙接话:“跟你干有啥不愿意的?这么多年,你啥人我们不清楚?干活从不偷懒。”
“就是,跟着你省心。”小马笑呵呵地说,拎着桶涂料跟在后面。
正聊着,老赵电话打来了。
“老李,你在哪儿?我想跟你聊聊。”
“老赵?啥事?”李明华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接电话。
“公司的事……有空吗?”
李明华想了想:“行,定个地儿吧。”
一个小时后,两人在街边一家小饭馆碰面。饭馆里灯光昏黄,桌上摆着几盘花生米和一瓶啤酒。老赵看着李明华,感慨万千:“老李,公司这几天乱成一锅粥了。”
“咋了?”李明华夹了颗花生米,语气平静。
“师傅走了大半,项目问题一堆,客户投诉电话没停过。”老赵叹气,“王总后悔让你走了。”
李明华笑笑:“这话你跟王总说去,别跟我说。”
“老李,你能不能回来?公司真需要你。”老赵的眼神里带着点恳求。
“需要我?”李明华摇头,喝了口啤酒,“老赵,当初出事时,咋没人说需要我?”
“那是王总犯糊涂……”老赵急了。
“不是糊涂,是偏心眼。”李明华语气平静,眼神却坚定,“我在公司干了七年,啥时候出过这种岔子?这次明明是设计问题,凭啥让我背锅?”
老赵哑口无言。他知道李明华说得在理,公司确实亏待了他。
“老赵,咱兄弟一场,我跟你交个底。”李明华放下杯子,“我不会回去。”
“那你咋打算?”老赵皱眉。
“自己干。”李明华的声音里带着股底气。
老赵一愣:“单干?你有客户吗?”
“慢慢来呗,手艺在手,不怕没活儿。”李明华笑笑,眼神里多了一丝光亮。
“可……”老赵还想劝。
“没啥可的。”李明华站起来,拍拍老赵的肩,“老赵,你回去跟王总说,好聚好散。以后还是朋友,但干活就算了。”
09
送走老赵,李明华回到家。媳妇正在收拾桌子,厨房里飘来红烧鱼的香味。
“今天咋样?有眉目没?”媳妇擦着手,围裙上还带着点水渍。
“有了,明天正式开干。”李明华脱下外套,挂在门后的钩子上。
“真行?”媳妇有点担心,“单干能成吗?”
“试试呗,总比窝着气强。”李明华笑笑,语气轻松。
闺女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张数学试卷:“爸,你以后不上班了?”
“上啊,但不去那公司了。爸要自己当老板。”李明华蹲下来,捏捏闺女的脸。
“当老板?”闺女眼睛一亮,“那你是不是很牛?”
李明华笑着揉揉闺女的头:“不算牛,就是想干得痛快点。”
晚上,他躺在床上盘算明天的事。窗外月光洒进来,照在床头的老照片上,那是十年前他和媳妇刚结婚时的合影。虽然前路未知,但心里比以前踏实多了。他给自己的小团队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明华装修队”。
第一单生意来自老客户张姐,三年前找李明华装过房子,现在要给女儿装婚房。电话里,张姐兴奋得不行:“李师傅,听说你自己干了?我就等着你呢!你的手艺我信得过,价钱也实在。”
“张姐,过奖了。啥时候方便去看房?”李明华站在阳台上,夜风凉爽。
“随时都行,你定吧。”
第二天,李明华去了张姐家。房子90平,三室一厅,户型挺周正。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老旧的地板上。
“李师傅,你看看咋装?”张姐领他转了一圈,语气里满是信任,“我女儿要求不高,实用就行,别乱花钱。”
李明华量了量尺寸,蹲在地上画了张草图:“张姐,这房子基础好,简装就很出效果。有啥特别要求吗?”
“没啥,就是要结实耐用,别过两年就坏。”张姐递给他一杯水。
“放心,我干了十几年,啥标准您还不知道?”李明华接过水,笑笑。
俩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敲定了方案。李明华报了个11万的价,比市场价低了3万。张姐有点担心:“这么便宜?不会亏吧?”
“不亏,我没店面,成本低,价儿自然实惠。”李明华拍拍胸脯。
“那行,就这么定了。啥时候开工?”
“下周二吧。”
有了第一单,李明华信心倍增。他在朋友圈发了条消息:“明华装修队开张,专业家装,质量第一,价格厚道。”配图是他在工地干活的照片,汗水浸湿了衬衫,笑容却很踏实。
没想到,很快有人联系他。第二单是老孙介绍的,他表哥要装新房。第三单是老陈的亲戚,听说老陈跟着李明华干,也找上门来。
一个月下来,李明华接了六单活儿。虽然都是十来万的普通装修,但每单都干得踏实。他对几个工人说:“咱们不搞花里胡哨的高端活儿,就给老百姓装房子。手艺过硬,价格公道,客户满意了,活儿就不愁。”
老陈点头:“跟着你干省心,不用怕这怕那。”
老孙算了算账:“现在累是累点,但挣得比以前多。以前一个月1万,现在能拿1万6,旺季能到2万。”
确实,单干后,李明华的收入涨了不少。虽然还没到周宇的2万,但至少心里舒坦。他不用再看老板脸色,也不用替别人背锅。
10
干了三个月,李明华的队伍扩到七个人,多了两个年轻小伙。工地上,电钻声和敲打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满是水泥和木屑的味道。
“李师傅,这墙角咋处理?”新来的小王拿着瓦刀问,额头上满是汗。
“来,我教你。”李明华放下手里的活,耐心示范,“这儿得量准角度,不然贴出来不齐。看好了,先这样……”他手把手教小王,动作熟练得像在跳舞。
小王认真学着,眼神里满是敬佩。看着小王的样子,李明华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也是这么跟着老前辈学,熬了多少个通宵才练出一手好活儿。
“师傅,你在大公司干得好好的,咋出来单干了?”小王好奇,擦了把汗。
李明华笑笑,拍拍小王的肩:“各人有各人的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单干有单干的乐趣。”
“不后悔?”小王追问。
“不后悔。”李明华抬头看看工地,阳光洒在刚贴好的瓷砖上,闪着光,“现在干活心里痛快。”
晚上回家,李明华对媳妇说:“年底换房的事儿能定了。”
“真行?”媳妇有点不敢信,放下手里的菜刀,“单干真能成?”
“成!这月接了七单,下个月还有四单等着。”李明华从包里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工地的进度和预算。
闺女在旁边嚷嚷:“爸,那我能请同学来家里玩了!”
李明华笑着摸摸闺女的头:“当然行,咱新家得宽敞点。”
媳妇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慰。这几个月,老公整个人都精神了,回家总带着笑。她想起以前他下班回来,总是闷头抽烟,现在却像换了个人。
“老李,你现在看着比以前开心多了。”
“是啊,累归累,心里舒坦。”李明华说,“以前在公司总憋着股气,现在这气总算出了。”
“钱多钱少无所谓,开心最要紧。”媳妇笑笑,给他盛了碗汤。
11
半年后一个周末,建材市场里人声鼎沸,瓷砖摊位前堆满了样品。李明华正挑瓷砖,迎面撞上王建国和周宇。三人一愣,空气有点尴尬。
“老李,听说你现在干得挺好?”王建国主动开口,语气没了以前的架子,脸上带着点笑。
“混口饭吃。”李明华淡淡地说,蹲下来检查一块瓷砖的质地,“手艺还在,饿不着。”
王建国瞅了眼李明华的小推车,堆满了材料:“生意看着不错啊。”
“还行,一天一天来呗。”李明华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
周宇有点局促,挠挠头开口:“李师傅,有空能教我点施工的门道吗?这半年我踩了不少坑……”他瘦了,黑眼圈挺重,没了半年前那股子傲气。
李明华打量了他一眼,语气缓和了些:“技术得慢慢磨,急不得。你还年轻,多跑跑工地,跟老师傅学学,总会有收获。”
“嗯,我懂了。”周宇点点头,眼神真诚了些,“以前是我太飘了。”
“知道就好。”李明华笑笑,“理论得跟实际结合,这行才能干好。”
王建国试探着问:“老李,咱以后有机会合作不?我们出设计,你们干施工,咋样?”
李明华想了想:“看情况吧。我现在主要做普通家装,高端的玩不转。”
“没问题,有合适的我找你。”王建国点点头,语气里带着点期待。
这时,李明华电话响了。
“李师傅,我是上次您装的那家邻居介绍来的。我家也要装修,您啥时候能来看看?”
“明早九点行吗?”李明华站在摊位旁,声音平静。
“行,就明早。”
挂了电话,王建国有点羡慕:“老李,你这客户不少啊。”
“还行,靠口碑。”李明华说,“干好一家,客户就愿意介绍朋友。”
周宇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半年前,他还觉得李明华就是个没文化的干活的,现在才明白,人家早有了自己的路。他咬咬牙,鼓起勇气:“李师傅,我能跟你学学怎么跟客户处吗?”
“没啥技巧,就是实在。”李明华说,“客户要啥,能干就干,不能干就直说。别为了接单乱许诺。”
“明白了。”周宇点点头,眼神里多了点坚定。
三人又聊了几句,李明华推着车走了。
“老李,有空多联系。”王建国喊了句。
“行,有好项目可以聊聊。”李明华头也没回,推车的声音在市场里渐渐远去。
12
看着李明华的背影,王建国感慨:“错过了个好师傅。”
周宇小声说:“张总,咱是不是当初做错了?”
“错了就错了,过去了。”王建国叹气,点了一根烟,“现在只能往前看。”
从市场出来,李明华把材料装上小货车。这是他半年前买的二手车,旧是旧了点,但用着顺手。车厢里堆满了瓷砖和水泥,散发着淡淡的灰尘味。
开车回家路上,他想起刚才的偶遇。半年前的怨气早就散了,现在想想,各人有各人的路。王建国的公司规模小了,但还在撑着。周宇也在摔打中学会了重视现场,虽然还嫩,但比以前靠谱多了。
至于自己,39岁重新开始不容易,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哼着小曲,车窗外的夕阳洒在路上,暖洋洋的。
回到家,媳妇正在炒菜,厨房里飘来辣椒的香味。
“今天采购咋样?”
“挺好,碰上老东家了。”李明华脱下鞋,换上拖鞋。
“王总他们?咋样?”媳妇探出头。
“还行,周宇看着老实了不少。王总还想合作。”李明华洗了把手,坐到饭桌旁。
“那挺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媳妇端上一盘辣椒炒肉。
李明华点点头。这半年,他心态平和了不少。生活没啥大起大落,就是踏踏实实干活,日子慢慢变好。他想起刚辞职那会儿,晚上睡不着,担心没活儿干,现在却觉得,那一步走得值。
13
春节前,“明华装修队”已经有了九个人,在本地小圈子里有了点名气。工地上,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电钻声和笑声混在一起。
口碑传开了:活儿扎实,价格公道,不坑人。虽然不接高端项目,但普通老百姓都愿意找他们。有个客户说:“李师傅不画花哨的图纸,但他干出来的活儿,比图纸还漂亮。”
另一个客户夸:“报价清清楚楚,没乱七八糟的费用,这样的师傅不好找。”
年底算账,李明华发现收入比在公司时高了40%,而且活儿越来越多。他坐在小货车里,翻着账本,嘴角不自觉上扬。
“爸,咱真要换房了?”闺女兴奋地问,抱着课本跑过来。
“当然,说到做到。”李明华笑,“不过得量力而行,咱不买太贵的。”
媳妇在一旁乐:“能换就不错了,还挑啥?”
正月十五,李明华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几个工人围着吃饺子,桌上摆着热腾腾的元宵,配文:“新年新气象,继续加油。”照片里,他笑得像个孩子。
老赵点赞,评论:“老李,生意红火!”
王建国也点了赞,没说话。
周宇私信他:“李师傅,新年好。有空真想跟你学点真本事。”
李明华回:“欢迎来工地,咱一起切磋。”
14
又一年春天,李明华接到个特别的电话。窗外桃花开了,空气里带着春天的清香。
“老李,我,王建国。”电话里声音有点疲惫,“有个项目想跟你合作。”
“啥项目?”李明华站在工地,身后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城东的安置房,60套装修。我们出设计,你们施工,咋样?”
李明华沉默了会儿,手里的卷尺转了两圈:“我考虑考虑。”
挂了电话,他想起两年前的那个周三例会。谁也没想到,事情会走到这一步。他站在工地,阳光洒在刚贴好的瓷砖上,闪着光。
学历重要吗?当然重要。专业知识重要吗?也很重要。但在这行里,手艺和信誉才是根本。客户可能被高大上的设计吸引,但最终看的是实打实的质量。
年轻的设计师,如果肯沉下心学手艺,未来路会更宽。而老师傅们,拥抱点新思路,也能走得更远。就像他和周宇,一个靠手艺站稳脚跟,一个在摔打中学会谦逊。
李明华边干活边想,手里的活儿越来越顺,心也越来越静。他抬头看看天空,春天的云很轻,像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