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里的抗战·野火春风斗古城丨暗夜星火耀古城
发布时间:2025-08-15 11:20 浏览量:3
图为李英儒。 李小龙供图
8月1日18时许,北京长安大戏院内热闹非凡,由抗战经典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北京京剧院创排的同名京剧即将首演。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聚集在戏院前厅,细细读着手中的图册,并在大屏幕海报前拍照留念。
19时30分,大幕轻启。观众屏住呼吸,渐渐沉入80多年前那场弥漫着血与火的生死较量。我党地下工作者险象环生的斗争场景也在记者眼前慢慢浮现……
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封面。
暗夜里的璀璨星火
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于1958年,描写了抗战时期华北古城地下工作复杂、残酷、严峻的真实境况,再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在隐秘战线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
小说作者李英儒是这场斗争的亲历者,书中风云激荡的古城,正是他的故乡保定。
盛夏时节,记者两次前往保定。古城给人的感觉温暖质朴,散发着向上生长的蓬勃朝气。谁又能想到,80多年前,这里曾暗夜笼罩、风雨如磐……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给冀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保存抗日有生力量,冀中八路军主力部队撤往山区进行整训,一部分干部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
在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年代,李英儒被晋察冀军区党委派遣打入敌占区保定开展地下工作。
为什么会选派李英儒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呢?保定历史文化学者王玉宝为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李英儒是清苑李胡桥村人,曾在保定志存中学上学,熟悉当地情况,有群众基础。此外,他曾担任八路军独立团团长,带领抗日队伍穿梭在枪炮如林的战场上。上级党组织认为他既有文化,又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一定能随机应变,险中求胜。”
应当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正是李英儒真实经历的艺术描摹和文学书写。
奉命前往古城保定时,李英儒身上并没有“合法”证件,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入城的。之所以如此冒险,是因为他肩负着紧急任务:开辟一条由冀中通往山区根据地的安全交通线。
“那时驻保定的日军对平汉线封锁得极严,已有不少同志在穿越平汉线时被捕、牺牲。李英儒为了早日进城开展工作,不顾个人安危,令人钦佩。”王玉宝说,在敌人心脏里工作,要先站稳脚跟。潜入保定后,李英儒辗转托人,由伪省政府的一个科长给他安排了一份抄写的差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英儒结识了许多日伪人员,目睹了这些人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的卑劣行径,因此《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才能对伪省政府各色人物有翔实的刻画。而那个月月盘剥他微薄薪水的伪科长,则成为书中“李歪鼻”的原型。
地下斗争看不见烽火硝烟,却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
“被党派往敌占区做地下工作的同志,都抱着光荣感与责任感来接受党的委托……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我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在小说的序言中,李英儒这样写道。
凭借着这种力量,再漆黑的夜,总有人燃起星火,照亮前路。
7月29日,保定市莲池区枣尔胡同31号院内景。 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孤胆英雄的精神图谱
7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一个小区内,记者见到了李英儒的女儿李小龙。
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知名导演,李小龙的作品曾获飞天奖、金鹰奖等多项大奖。1995年,她执导了电视剧版《野火春风斗古城》。谈到动因,她说父亲的战斗热情和无数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她去创作和表达。
“当年父亲去保定从事地下工作时,党组织最大的顾虑就是他脸太熟,容易暴露。此时我的母亲张淑文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受组织委派和父亲一同进城,担任地下交通员。”李小龙说,母亲13岁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本来当时正准备到根据地去学习,为了革命需要毅然进城配合开展地下工作。
“父亲进城后,迅速扩大了地下组织,成立了保定地下工作站,一条党的地下交通线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建立起来。”李小龙说。
对于具体的情报搜集工作,李英儒在创作谈《关于〈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话》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一位同志在车站上观察敌人是否增兵,晚间从敌兵营外面统计亮灯的房间数,整理好材料,书诸薄纸上,用膏药贴在交通员的脖子上,送出去。”
交通线打通后,上级指示李英儒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敌伪军的瓦解和争取工作中去。于是,一把插入敌军内部的“尖刀”悄然出鞘。为了做好内线工作,李英儒的职业也有所变动,由之前的文员改当语文教员,在保定师范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广泛结交朋友,并通过他们做伪军下层的工作。
“父亲曾策反了一个在日本人据点里工作的伙夫,让他送出了许多内部情报。”李小龙说,在长期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的父亲从未放弃思考,总是有一些新点子。
冀中军区敌工部负责人史立德多年后对李小龙说:“是你父亲开创了将内线安插到日军内部的先例。英儒有文化,有胆色,开创了好几个第一。我们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他还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一本轰动全国的长篇小说来。”
“人们常说,书中杨晓冬的原型就是我父亲,金环、银环就是我母亲,杨老太太就是我的奶奶。其实,这些人物形象是无数革命先辈英勇事迹的综合体现。我的父母每次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都会伤心落泪。比如曾掩护我母亲从交通站脱险的张勃(原名张静芝,亦称张渤)叔叔,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却在保定解放前夕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真是令人心痛不已。小说中‘金环就义’一节就是根据张叔叔的事迹写就的。”李小龙说。
在采访过程中,李小龙9岁的外孙羑羑一直在旁边倾听着,时不时还冒出一两个小问题。看着他澄澈的大眼睛和稚嫩却坚定的面容,记者知道,太姥爷的传奇故事一定也在他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我们这个大家庭有6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冀中军区曾命名我们家为‘抗战家庭’。”李小龙说,父亲最喜欢“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他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上战马,同敌人在疆场拼杀。如今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曾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令敌人胆战心惊,他是永远的战士!”
李小龙的讲述,让记者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后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什么它在长达67年的时间里,能够不断地以电影、电视剧、评剧、歌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并一次次震撼人们的心灵。因为这部小说的创作者是“永远的战士”,他用血与火绘制了一部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谱,唱响了一曲永不消逝的英雄颂歌。
7月30日拍摄的保定古莲花池。 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千年古城的最美续章
骄阳如火的七月,记者在保定城中穿行。古城墙、直隶总督署、红二师纪念馆、淮军公所、西大街……这些与小说中的战斗岁月密切相关的场景,早已褪去了昔日疮痍,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在保定市莲池区菊胡同,有一处基本修缮完成的院落,门口标牌上写有“胜利街18号院”字样,是李英儒进入古城后从事地下工作的一处住所。这处院落始建于明清时期,传统四合院形制,为砖木结构,如今已成为保定市重点保护民居。
院落的旁边,是一处名为“椿树下”的小店,许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镜头里,一砖一瓦皆是景致,一步一停皆成诗篇。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菊胡同的老墙上,青砖灰瓦间,文艺的种子正在悄然生长。转角处的创意小店次第排开,氤氲着咖啡香与艺术气息。斑驳的砖墙化作巨型画布,明艳的彩绘与传统建筑的古朴风貌相呼应,既有现代艺术的跳脱,又不失历史底蕴的厚重。从前满是烟火气的老街巷,如今换上了“潮流皮肤”,成为居民和游客竞相打卡的文艺新地标。
同样位于莲池区的枣尔胡同31号院,是李英儒当年在古城的另一处住所。这处院落安居繁华闹市一隅,如今已成为扇文化宣传及折扇专项藏品免费展示场所——秋闲阁艺术馆。
步入秋闲阁,但觉幽静雅致,馆内藏有明清、民国及当代书画名家折扇作品3000余件,其中不乏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名家之作。
十余年前,这座历经沧桑变迁的院落还是破败不堪、几近塌毁,所幸政府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抢救性修复,并成立折扇专题艺术馆,对古城扇文化起到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
记者问馆长孙新怀:当年为何投入巨资修缮这处破旧的院落?他笑笑说,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况且这里还是红色故事的发生地,保护好了留给后人,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行走在保定大街小巷间,记者深切地感到,古城虽老,但人们的精气神儿却是饱满的、崭新的。
古莲池内花开正艳,1963年拍摄的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取景地之一就在这里。古色古香的临漪亭与宛虹桥相互辉映,湖中有景,景中含诗,不负“小西湖”美誉。
淮军公所1931年后曾做过保定志存中学的校舍,李英儒的中学时代应是在这里度过。漫步其间,早年的校舍已难寻踪迹,一座规模宏大、工艺精美的古戏楼博物馆,展示着中国古戏台的历史风貌和戏曲文化的丰富内涵。
素有“直隶第一街”之称的西大街更是载满故事。这里是保定古城的商贸中心,也是今年新上榜的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老电影里,金环执行任务时经过的药店“万宝堂”,如今主牌匾及两侧的“杏林”“橘井”依然可见。行走在西大街上,两侧各式清末民初建筑错落有致,其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筑风格,彰显着一座古城的时代印记。
在这里,第一客栈、贤良祠、义春楼等历史遗迹鳞次栉比,让游客仿若穿越回老保定的旧时光;食客必打卡的驴肉火烧、牛肉罩饼,藏着保定专属浪漫的驴火咖啡等各类美食,在继承传统之外创意满满,让人忍不住胃口大开;定瓷博物馆、保定铁球、古城香业……从非遗到文创产品应有尽有,宝藏小店各有腔调,满眼是逛不完的精彩。
晚霞飞红,暮色初染,熙熙攘攘的人群仍热情不减。捧一杯如今正火的保定冰柿,闲坐街头,看四下里灯火璀璨,游人如织,这流光溢彩的盛世繁华,正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最美续章吧。(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
7月29日傍晚拍摄的保定西大街。河北日报记者 张晓华摄
作家说
话说西大街
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我躺在床上天天发烧。别的孩子上学,我去不了。医生查不出原因来。这个医生说是肺炎,那个医生说是肺结核。
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有时这样治,有时那样治。病情不见恶化,也不见好转。
我天天躺在床上,陪伴我的有一本书,书中有两个漂亮女子,一个叫金环,一个叫银环。我好像更喜欢那个叫银环的,她的性格更活泼一些。
我还喜欢书里一个叫杨晓冬的,胆大心细,智勇双全。他就是我的榜样,多病的我把自己想象成他那样的英雄,觉得若不是生了病,长大后可以像他那样活着。
这是一本书,传到我手里时已经没头没尾。那时好些书都是这样,人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我后来知道,那本书叫《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写我党地下工作的。
所谓古城,就是我现在居住的保定。小说里写的那条街道,叫西大街。这条街现在还有,是非常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仍然叫西大街。
一到周末,这条街上熙熙攘攘,游人比肩继踵。这里的人们留恋这条街,是因为当年在这条大街上发生过好多故事,这些故事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保定是个喜欢小说的城市,也是个生长小说的城市。这里的人喜欢小说,他们至今对写小说的人抱有善意。1989年我从河北大学毕业,选择留在了这里,就是因为这个城市有文化内涵。人们说它是一座文化古城,不信你去西大街看看,里面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学,都写进过小说里。
当地一个朋友带着我去了西大街,还去了几个胡同。那时的街道还有些破旧,人们说起来依然自豪。他们指着胡同拐角的一处房子说,李英儒早先就住在这里,就是那个写《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家。或者又指着西大街的一个门脸说,这里原来是药店,小说里写过。一条老街,塞得满满的都是故事。
从西大街出来,步行不远就是古莲池,里面有好些石碑,都是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和文人墨客留下的笔迹。我时常驻足凝视那些石碑上的文字,对过往岁月总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
我就这么留在了保定,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在这里娶妻生子,不知不觉成了保定人,《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成了我跟外地朋友聊天的话题。
有人问我,什么是保定人?我真说不出来,是金环、银环那样的,还是杨晓冬那样的?我说不好。这里的人不屈服,身上有一股劲儿!他们在骨子里刻着保定,那就是心里的Logo。他们连凶残的日本鬼子都不怕,还能怕什么?
改革开放之后,这里的人也敢于迎接挑战,带着杨晓冬身上那股劲儿投身经济建设,出了好多优秀人物。《野火春风斗古城》真的不只是一本小说,它给这个城市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你就慢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