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沟土鼓:尧时礼乐之先声

发布时间:2025-08-15 20:40  浏览量:2

出土于清徐都沟遗址第三期的土鼓(太原市博物馆藏)

我在太原市博物馆的一只鼓前伫立许久。

这只鼓瘦长瘦长的,底座为椭圆形,鼓身由三管连接而成,顶端有突出的圆钮用来绑缚兽皮。鼓为灰陶质地,与先民们使用的红陶有很大区别。鼓虽粗糙,我却仿佛听到了先民们敲击鼓时发出的“嘭嘭”之声,一声一声,几千年随风而逝。

先民们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是一种革命,不仅是饮食革命,还是手工业制造的一大进步。

最初的陶器是怎么诞生的呢?

史载,“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据传说是燧人氏教人制造陶器。

央视考古纪录片《中国彩陶》中谈到,依靠黄土,中国进入锄耕农业,人们最先偶然看到,编织器上的泥土烧过后,出现了硬块,形成了容器,也有人认为是保存火种时发现了周围的土质变硬。

相对普遍的说法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有一种土,湿了水以后就具有了可塑性,可以捏成各种形状,半干黏土火烧之后能变硬,这样火烧之后的硬块不变形、不透水、不干裂,生活用器就此诞生。

有了一个就有两个,有了罐子就有瓶子。

最开始大约只是用来盛水,慢慢地,他们又发现了这样的容器可以放在火上烧,就有了炊具,食物除了烧着吃,又增加了新的制作方法,渐渐地,陶器成了生活必需品。

解决了吃饭问题,有了闲余的劳动力之后,人们开始在陶器上做出图案,艺术品诞生了。

越来越精美的陶器又进入祭祀领域,自此开启了一个陶器时代。

一陶几千年。

我最初接触陶器时,曾误以为灰扑扑的陶器产生在彩陶之前,毕竟,越往前越简陋。实际上灰陶产生在彩陶之后。看得久了多了,我才知道,灰陶于彩陶,不是落后,而是先进。

红陶为底的彩陶虽美,却易碎,保存时间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寻求技术上的改变。人们最初烧制陶器比较简单,素坯成型后,放入挖好的坑,点火烧烤,即可出陶。后来在长期试烧过程中,人们发明了竖直窑,除了可以把控窑内温度,大幅度提高温度外,还能形成真空状态,达到这两个条件,红陶变成了灰陶,陶质也坚硬起来。

使用灰陶的一般是指龙山文化人群。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等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那时北半球经历了长期的干寒,生产力降低,不能继续维持统治阶层的权力和精英阶层的文化水平。于是这些族群从不同的地区向更易于生存的地区迁徙。迁徙过程艰难,需要这样在野外可以操作且不易碎的陶器,灰陶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产品。

这只土鼓出土于都沟遗址,属于龙山文化。

都沟遗址是本世纪初发现发掘的,位于清徐马峪乡都沟村西,面积约9万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陶器、石器等。常一民先生说道:“陶寺早期的土鼓分为两型,制作精美,都沟遗址中出土的土鼓原始,不分型,较单一,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还是较明确的,都沟的土鼓应是其重要的源头。”(《先秦太原研究》)

一语定型,这只土鼓早于陶寺的土鼓。

2024年,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后,火爆全网,以土鼓、鼍鼓、特磬、龙盘、圭尺等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再次引起关注。“最初中国”的呼喊响彻在每一个探究历史的人心头。陶寺中期小城,是尧的都城,几成定论。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

陶寺的土鼓,鼓腹圆圆的,筒状的高颈,颈腹之间有双耳,底部还有三个洞。使用时,器口上蒙上兽皮,敲击振动即可发声。腹部装饰有横竖条纹,很有美感。苏秉琦先生曾说:特磬同鼍鼓是配套的,演奏时可以和声,不能视同一般的乐器,这是陈于庙堂之上的高级乐器、庄严的礼器。鼍鼓、土鼓、特磬的出现,突出表明了陶寺遗址的规格和水平。

都沟这只鼓,是尧的吗?毕竟,当初考古人为寻找夏墟来到晋南,在陶寺发现灰陶时,便意识到这是一支非同凡响的文化,随后陶寺遗址便问世了。陶寺遗址本来就称作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太原地区早就有尧都太原的说法。

最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末经学家郑玄,郑玄在《毛诗·国风·唐谱》注中写道:“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之后的《水经》《左传》《后汉书》等典籍都认为,尧曾都太原。太原及周边地区还有许多传说以及古建筑都与尧有关,清徐有一座尧城,尧城上还坐落着一座尧庙。

传说中的尧,名放勋,姓伊祁,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后代。尧能九族既睦,也能协和万邦,政治清明,天下安宁。尧还观象授时,教民耕种。尧是圣君,应无疑义。

多位考古学者都谈到,尧,即陶唐氏,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部族之一,最初活动在山东定陶一带大汶口文化分布区,一部分人向西迁徙,过太行山,沿汾河过晋中盆地,到达陶寺,和当地庙底沟文化二期以及其他文化结合,生成了陶寺文明。常一民先生列举一系列考古成果,得出结论:“以都沟遗址为代表的帝尧部族,曾经在太原地区繁衍生息,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帝尧先都晋阳(太原),后迁平阳府。”

可以这么理解了,这只鼓是先于尧的土鼓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初期产品,到达陶寺后,融合其他文明,有了更精美的土鼓,也可以说,这是尧的鼓。

这只鼓很长,肯定不是腰鼓,应该放置妥当后敲击,鼓的每个部位都能敲击出不同的声音,一只鼓,便可以汇出乐的海洋,不同声部传递出人们的喜怒哀乐,祭祀、欢庆、丰收,都是鼓的节日,先民们在每一个日升月落中,都在改造自己,精进自己。

“英英”“隆隆”的声音犹在耳边,细想,太原地区迄今还有锣鼓表演,未尝不是尧时遗留,而这只鼓,是陶寺文明的预演,太原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可忽略。

并州新闻 王 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