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一个人的横店村》:往事又薄又脆,不听任月光和风的摇晃

发布时间:2025-08-05 00:00  浏览量:2

《一个人的横店村》

诗 / 余秀华

到了七月,万物葱茏。如果一个人沉湎往事

也会被一只蜜蜂刺伤

而往事又薄又脆,也不听任月光和风的摇晃

有时候去看看田地,有时候去看看坟墓

拎一瓶酒,走到半路上,天就黑了

谁能断定横店村地下没有一个海呢,而苦苦寻找

一片潮声的来历

哦,这些文艺范儿的小姿态,在一个人的村庄里

也有落地生根的趋势

如果一个石磨被背了几十年,就会染上一个人的体味

时候什么也不看,天也黑下来

这贫穷的村子里,胡须一刻不停地生长

有时候把人悬在树上,有时候把人牵进土里

但是一些人依然会迎面走来:大志,三狗,传友.....

还是有墓没有盗,还是有鸡没有偷

还有没有睡过的女人,没有吹熄的灯火

当我对一个人示爱的时候,就如同摸一把横店上空的云朵

而一块土坷垃

一定会绊倒我。而酒刚刚醒来

余秀华题目里的横店,是自己的出生地,一个江汉平原上的小村落。

这首诗共有十九行,诗人把它分成了六节。除了第二节有四行,其它五节每节有三行。

第一节三行在简洁摹景的同时夹议入诗:“到了七月,万物葱茏。如果一个人沉湎往事 / 也会被一只蜜蜂刺伤 / 而往事又薄又脆,也不听任月光和风的摇晃”。

一个村庄到了夏天,特别是七月里,最壮观的就是植物们郁郁苍苍的勃勃生机感。在这样的背景里,不宜过度地回想以前的不堪。一个人的过去虽然不尽相同,但总有那么一点甜蜜,一点忧伤。女诗人也一样,只是更多的是坎坷后的忧伤。如此,面对过去时犹如被蜜蜂蛰后的阵痛。

从这三行里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非常擅长运用通感表达她那独有的知觉。化虚为实,感官交互,往往能生动、贴切地抒发诗人的情、趣、感、悟。这是通感手法巧妙运用的文字艺术效果。往事不可追,往事且如风。但在女诗人笔下,往事有了薄与脆的实物属性,能被量出厚度,被触摸其软硬度。

更绝的是它有了和女诗人一样的倔强、自主意识,不随风去,不随月移。在她心里往事是烙印,而沉浸过久就是对心的再次烫伤。诗人以“如果……也会……也不”进行假设推理,从而达到以隐喻、夹议入诗的效果,让人感同身受,颇有代入感。

第一节写往事,第二节诗意跳跃至对村庄日常生活的描摹:“有时候去看看田地,有时候去看看坟墓 / 拎一瓶酒,走到半路上,天就黑了”。

第一行里的乡村生活片段给人一种关于人生的象征和暗示。田地,象征着人们生活的源泉,是人们努力劳动的地方;坟墓,象征着人生的终点,是人一生结束后静眠的地方。年幼的时候不知道老人们总喜欢去麦地里逛逛走走的意义,直到他们真老去了方明白人们话语里说“去看麦”的意思。

从这里可见女诗人这三行诗的象征内涵。生命独舞,借酒以醺,以慰劳顿。人生往往是忽明忽暗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易让爱生活的人陶醉的过程。女诗人写诗至此,已经暗蕴此意。由此也体现出诗歌语言富含象征和暗示的特点。这看似简单的文字,就是诗。

第二节后两行以反问再次转向议论:“谁能断定横店村地下没有一个海呢,而苦苦寻找 / 一片潮声的来历”。

一个人的时候有平静也有心潮起伏。孤独时起伏的心潮需要其他的心声共鸣。而这个村子里,应该有看不见的心海,听不见的心潮,与诗人呼应。

第三节抒发女诗人的感悟:“哦,这些文艺范儿的小姿态,在一个人的村庄里 / 也有落地生根的趋势”。

第二、三节里的沉湎往事、拎酒半路、苦寻共鸣,在女诗人单独面对这个村庄的时候又有了自嘲的意味。在她那个村子里,文艺范儿的人恐怕很少,以至于写出“文艺范儿”四个字的时候有调侃味,但作为诗人,至少她已经作为一枚种子落入那村子的僻壤,为那片土地增加一份文艺的氛围。

说文艺的氛围是轻松的,而在村庄里一些事物却依旧沉重,压着一个人的平生:“如果一个石磨被背了几十年,就会染上一个人的体味”。

石磨,不单单是石磨,还可以是那些精神负荷或心理负荷的象征。无论如何,至少在当下女诗人已经卸去了许多石磨一样的事物,从而有了文艺范的清新、通透的一面。这里让我们看得出石磨与文艺范儿的灵魂的对立、矛盾,却又有联系之处,这二者也正是女诗人灵魂的蜕变之处。

第二、三节紧紧围绕这个村子而写,第四节也是:“时候什么也不看,天也黑下来 / 这贫穷的村子里,胡须一刻不停地生长”。

天明天黑并不以我们看不看时间而改变二者的更替,而岁月依旧催人老,每每冷酷无情。诗人却是感性的人、多情的人,更是悲悯的人,不改天性。以前要看时间的日子里,她得巴巴地活着,打水,做饭,按时吃药。一旦到了少看时间的日子,忽然就觉得自己老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疼痛感。诗歌不只是来展示美的,也展示疼痛,以及其他的感官感觉。

第三行写出了这个横店村最难为人的方面:“有时候把人悬在树上,有时候把人牵进土里”。

贫穷在岁月里持续着,难免让人上也不能,下也不能,摇摆挣扎,徒耗时日;而耗着耗着人就老去了。这悲哀里藏着女诗人的悲悯。

然而在这样的村子里,一代人又一代人走去又走来,生生不息:“但是一些人依然会迎面走来:大志,三狗,传友.....”

他们依然粗糙,土气,和文艺范儿的形象没一丝关系。可是他们最其码还是人,还有一丝希望在他们身上寄托,流着原始的粗犷和血液,让他们走下去:“还是有墓没有盗,还是有鸡没有偷 / 还有没有睡过的女人,没有吹熄的灯火”。

这两行以排比的句式构勒出这个村庄固有的粗野和原始气息,也是女诗人心中为之默默祈祷的执念,同样蕴含着她的心疼、乡愁、爱怜。

第六节以表白爱意的感觉比喻女诗人对她那个村庄的感情:“当我对一个人示爱的时候,就如同摸一把横店上空的云朵”。

这比喻有点令人好奇。细想之下却是从侧面烘托她对横店村的爱。她爱意绵绵的时候,那横店村的云朵也是绵绵的,如她梦里的自己。但同样是在横店村,天上的事物毕竟与地上的不同。前者让她幻想,后者让她梦醒:“而一块土坷垃 / 一定会绊倒我。而酒刚刚醒来”。

诗人通过云朵与土坷垃的对比,道出远方与眼下现实的残酷,让人的感觉再次如背起石磨一般沉重。在这横店村里,她梦想的浪漫终归于泥中的生活。这正是“云上写诗,泥里生活”的真实反映。

关于余秀华这首诗,诸位诗友感觉如何?欢迎一起讨论交流。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