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洗冤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0 浏览量:3
早年间,在山西平遥县,来了一位新上任的知县,姓孙,名德厚。孙知县身形清瘦,眼神却格外锐利,透着一股精明劲儿。他断案不拘泥于常规,常能从一些被人忽视的细节中找出关键线索,因而在当地百姓心中威望颇高。
平遥县有个富户叫王财旺,家中良田百亩,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王财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在村里很受敬重。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却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
一天清晨,王财旺家中的长工去柴房抱柴,刚一推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吓得瘫倒在地。只见柴房里,王财旺的小妾刘氏衣衫不整地躺在地上,早已没了气息,身旁还有一把带血的柴刀。长工连滚带爬地跑去报官,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没过多久,县衙的人就来了。领头的是孙知县,他带着衙役和仵作,仔细地勘查现场。仵作查验后,发现刘氏是被人用柴刀砍中颈部致死,死亡时间大概在昨夜子时左右。现场一片凌乱,柴刀上的血迹已经干涸,刀柄上还有几个模糊的血手印。
很快,王财旺就被带到了县衙。孙知县坐在大堂之上,看着跪在堂下的王财旺,严肃地问道:“王财旺,你小妾刘氏被杀,你可知情?”王财旺吓得连连磕头,哭喊道:“大人,冤枉啊!我昨夜一直在房中睡觉,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孙知县又问:“那你可有证人能证明你昨夜的行踪?”王财旺一脸苦涩:“大人,我妻妾众多,昨夜我独自睡在房中,无人能证啊。”
这时,一旁的师爷凑到孙知县耳边低语了几句。孙知县微微点头,然后对王财旺说:“有人举报,说你平日里与刘氏常有争吵,甚至还动过手,可有此事?”王财旺急忙解释:“大人,夫妻之间偶尔拌嘴是有的,但我绝无杀她之心啊!”孙知县沉思片刻,下令先将王财旺收押,待进一步调查。
王财旺被关入大牢后,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自己若找不到证据洗刷冤屈,很可能就要背上这杀人的罪名。王财旺的大儿子王福,是个孝顺且聪明的年轻人。他坚信父亲不会杀人,于是决定自己去寻找线索。
王福先是回到家中,仔细查看了刘氏的房间。房间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像是有人在寻找什么。他在刘氏的枕头下发现了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封书信,信上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信是村里的无赖李二写的,信中李二约刘氏昨夜在柴房见面,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王财旺生意上的秘密,似乎在威胁刘氏。
王福拿着信,立刻赶到县衙,将信呈给孙知县。孙知县看后,觉得李二有重大嫌疑,马上派人去抓捕李二。可当衙役赶到李二家时,却发现他早已不见了踪影。孙知县意识到李二很可能畏罪潜逃,便下令全县通缉。
就在众人都以为李二就是凶手时,案件却又出现了新的转机。一天,孙知县正在县衙办公,突然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县衙击鼓鸣冤。乞丐自称名叫赵六,他说自己知道刘氏被杀的真相。孙知县立刻升堂,询问赵六。
赵六跪在堂下,哆哆嗦嗦地说:“大人,那天夜里我在王财旺家附近讨饭,看到一个黑影偷偷溜进了柴房。过了一会儿,我又看到那个黑影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我觉得奇怪,就想去柴房看看,结果发现了刘氏的尸体。当时我害怕极了,不敢声张,可又觉得不能让凶手逍遥法外,所以今天才来报案。”孙知县问道:“你可看清那个黑影的模样?”赵六犹豫了一下,说:“当时天色太黑,我没看清他的脸,但我看到他的背影很像村里的教书先生陈生。”
孙知县听闻,心中疑惑。陈生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一向为人师表,怎么会和这起命案有关呢?但孙知县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线索,他还是派人将陈生带到了县衙。陈生被带到大堂时,一脸惊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牵扯到这起命案中。
孙知县看着陈生,问道:“陈生,有人指控你在刘氏被杀当晚出现在王财旺家柴房,你作何解释?”陈生连忙辩解:“大人,这一定是误会!我那晚一直在家中读书,根本没有出过门。”孙知县又问:“那可有证人能证明你在家中?”陈生想了想,说:“我家的书童可以为我作证。”孙知县立刻传书童上堂,书童的证言证实了陈生的说法。
案件再次陷入僵局,孙知县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他决定再次勘查现场,也许能找到被遗漏的线索。这一次,孙知县在柴房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枚玉佩。玉佩质地温润,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看起来价值不菲。孙知县拿着玉佩,问王财旺是否认识。王财旺看了之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说这玉佩是他生意上的伙伴张富的。
孙知县觉得张富也有嫌疑,便派人将张富传唤到县衙。张富来到县衙后,看到孙知县手中的玉佩,顿时脸色苍白。孙知县问道:“张富,这玉佩可是你的?为何会出现在刘氏被杀的柴房里?”张富吓得浑身发抖,犹豫了许久,终于交代了实情。
原来,张富一直嫉妒王财旺的生意做得比自己好,想要找机会整垮他。他得知王财旺的小妾刘氏与李二有私情,便想出了一个毒计。他找到李二,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约刘氏在柴房见面,然后趁机杀了刘氏,再嫁祸给王财旺。李二为了钱,答应了张富的要求。可李二在杀了刘氏后,心中害怕,便带着钱逃走了。而张富在李二离开后,也来到柴房查看情况,不小心将玉佩遗落在了那里。
真相终于大白,王财旺被无罪释放,张富和李二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孙知县凭借着他的智慧和严谨,成功地为百姓洗清了冤屈,这件事在平遥县传为佳话,百姓们对孙知县更加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