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案:浪荡子口渴,进入尼姑庵喝茶,竟再也没能出来
发布时间:2025-08-15 07:58 浏览量:2
宣德年间,江西临江府新淦县,有个监生,姓赫名应祥,字大卿。
他生得风流俊朗,性格不羁,只喜好声色之事。
只要遇到花街柳巷就流连忘返,把那里当成自己家一样,偌大的家业,被他挥霍掉了十分之三四。
他的妻子陆氏见他如此花费,苦心劝说,赫大卿反倒说妻子不贤惠,时常和她翻脸。
正因如此,陆氏立誓不再管他,带着三岁的孩子喜儿,在一间清净的屋子里吃斋念佛,任由他放纵不羁。
清明节那天,他出去游玩踏青,没想到,一玩就是3个多月。
从此,却再也没能回家,再也无法见到他的妻子和孩子。
1清明节那天,风和日丽,赫大卿穿着一身华丽的衣服,独自到郊外踏青游玩。
赫大卿专挑妇女聚集的地方,希望能遇到一个有缘分的佳人。
不想一无所获,十分扫兴。
他觉得无聊,走进一家酒馆,喝了几杯,已有半醉。
起身下楼,结了酒钱,离开酒馆,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此时已是未牌时分(下午一点到三点)。
走了没多久,酒意渐渐上来,口干舌燥,心想能有杯茶解渴就好了。
正在无处寻找时,忽然抬头看见前面的树林里,有幡旗摇动,磬声悠扬,料想是个僧庙道观,心中欢喜,连忙快步上前。
穿过树林,出现一座大庵院,写着“非空庵”三个字。
他上前轻轻敲了三四下,就有个梳着垂髫的女童“呀”地一声开了门。
那女童穿着黑色的僧衣,腰系丝绦,打扮得十分整齐,见到赫大卿,连忙行礼问候。
赫大卿回了礼,跨进门去一看,是三间佛堂,虽然不算大,倒也高大宽敞。
不一会儿,女童请出一个年轻的尼姑出来,向赫大卿行礼。
赫大卿急忙回礼,见这尼姑年纪不到20,面色白皙如玉,天生艳丽,气质不凡。
赫大卿见她如此标致,喜得神魂颠倒,落座后心里想:
“今天逛了一天,都没遇到合意的人,没想到这地方藏着这样的美人。
得用些心思慢慢撩拨,不怕她不上钩。”
赫大卿正在心里盘算,谁知这尼姑也有同样的心思。
从来尼姑庵有个规矩,但凡有客人来,都是老尼姑出来迎接答话。
年轻的尼姑就像闺中少女一样,深居简出,不是非常熟悉的客人,或是亲戚,才能见到。
如果老尼姑外出,或是生病卧床,就会谢绝客人。
就算是有非常权势的人,一心想认识年轻的徒弟,也少不了要三请四邀,等得人不耐烦了,才会出来。
这个尼姑为什么主动出来呢?有个缘故。
她原本就是个表面念佛、实则假修行,喜爱风月、嫌弃冷清,心里怨恨出家的人。
偶然先在门缝里,看见了赫大卿这出众的相貌,倒有几分看上了他,所以主动走了出来。
当时,两人就被彼此吸引。
尼姑热情地邀请赫大卿去里面喝茶,赫大卿知道尼姑在暗示他,心里十分高兴,立刻起身跟着进去了。
走过几处房屋,又转过一条回廊,才到三间干净的屋子,收拾得非常精致雅致。
赫大卿见案上有几卷经书,随手拿起一卷翻看,是用金粉写的小楷,字体模仿赵松雪的风格,后面标注了年月,下面写着“弟子空照熏沐写”。
赫大卿问:“空照是谁?”
尼姑回答说:“就是小尼我的贱名。”
赫大卿反复赏玩,不停地夸赞。
两人隔着桌子面对面坐着。女童点好茶端了过来。
空照双手捧着一盏,递给赫大卿,自己也拿了一盏陪着。
她那双手十个指头纤细,洁白可爱。
赫大卿问道:“仙庵一共有多少人?”
空照说:“师徒四人,师父年纪大了,最近生病卧床,现在由小尼主持庵里的事。”
又指着女童说:“这是我的徒弟,她还有个师弟在房里念经。”
赫大卿说:“仙姑出家多少年了?”
空照说:“我从7岁父亲去世后,就被送进了空门,到现在已经12年了。”
赫大卿说:“正是19岁的青春年纪,正是美好的时候,怎么能忍受这种清静寂寞呢?”
空照说:“相公不要取笑!出家可比在俗家好得多呢。”
赫大卿说:“怎么见得出家比在俗家好呢?”
空照说:“我们出家人,没有什么闲杂事打扰,也没有儿女的牵挂,整天念经念佛,享受一炉香、一壶茶,累了就在纸帐里睡觉,闲暇时就弹弹古琴,多么安逸自在。”
赫大卿说:
“闲暇时弹古琴,也得有个懂音乐的人在旁边喝彩才好。
这还不说,就说累了在纸帐里睡觉,万一做了噩梦,没人叫醒,多让人害怕啊!”
空照已经知道赫大卿在试探自己,含着笑回应道:
“做噩梦吓死了人,也不要相公您来偿命。”
赫大卿也笑着说:
“别的人就算吓死一万个,也根本不在我心上,像仙姑这样的高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难道不可惜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说到了暧昧的份上。
赫大卿说:“有好茶的话,再请泡一壶来喝。”
空照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叫女童去廊下煮茶。
赫大卿说:“仙姑的卧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纸帐?也让小生见识见识。”
空照这时候欲望已经很强烈,按捺不住,嘴里虽然说着:“看它干什么?”
身体却早已站了起来。
赫大卿上前抱住她,先亲热了一番。
空照轻轻推开后壁,后面还有一层房屋,正是她的卧房。
里面的摆设更加整齐漂亮。赫大卿也没心思细看,两人相拥着进了房,随后便成就了男女之事。
两人正在缠绵之时,没想到女童推门进来,赶忙起身。
女童放下茶几,掩着嘴笑着走开了。
眼看天快黑了,空照亲自去准备了酒、水果和蔬菜,摆成一桌,和赫大卿面对面坐下。
又怕两个女童泄露秘密,也叫她们过来坐在旁边作陪。
空照说:“庵里都是吃斋的,不知道贵客要来,没准备荤菜,实在是怠慢了。”
赫大卿说:“承蒙贤师徒厚爱,已经很过意不去了。要是这么说,反倒让我不安了。”
当下四人杯来盏往,喝到半醉时,赫大卿起身挨到空照身边,伸手勾住她的脖子,自己喝了半杯酒,递到空照嘴边。
空照张嘴接住,一饮而尽。
两个女童见他们这般亲热,起身想躲开。
空照一把拉住说:“既然都在这儿,想必也躲不开的。”
两人挣脱不开,就用袖子捂住脸。
赫大卿上前抱住她们······
第二天早上,空照叫来香公,赏了他三钱银子,嘱咐他不要泄露消息。
又给钱让他去买鱼、肉、酒、水果之类的东西。
那香公平常总是吃些粗茶淡饭,没什么油水可沾,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行动迟缓。
这时得了三钱银子,又听说要买酒肉,顿时眼明手快,身子也变得像老虎一样矫健,跑起来飞快。不到一个时辰,就把东西都买回来了。
然后安排好,款待赫大卿。
2再说这非空庵原本有两个房头,东院是空照,西院是静真,也是个风流的女尼,手下只有一个女童和一个香公。
西院的香公见东院连日买酒买肉,就告诉了静真。
静真猜测空照肯定在干些不三不四的事,让女童看守房门,自己起身来到东院门口。
正好碰到东院的香公,左手提着一个大酒壶,右手拿着个篮子,开门出来。
两人打了个照面,香公问道:“院主去哪里?”
静真说:“特地来和师弟说说话。”
香公说:“既然这样,我先去通报一声。”
静真一把拉住他说:“我都知道了,不用你去打招呼。”
香公被说中心事,脸一下子涨红了,不敢应声,只好跟在后面,关上院门,走到净室门口,高声喊道:“西房院主来拜访了。”
空照听到这话,慌得手足无措,没办法,只好让赫大卿躲到屏风后面,自己起身迎接静真。
静真上前一把扯住空照的衣袖,说:“好啊,出家人干出这种好事,败坏山门,我和你到里正那里去说个清楚。”
拉着就要走。空照吓得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青,心里像被千百个锤子敲打着,七上八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步也走不动。
静真见她这副模样,呵呵笑道:
“师弟不用着急!我是跟你开玩笑呢。
不过既然有贵客,怎么瞒着我独自享用?还不快请出来见见?”
空照听了这话,才放下心来,于是让赫大卿出来和静真见面。
赫大卿看静真容貌秀美,风采动人,年纪大概25、6岁,虽然比空照大些,但风情更胜一筹,就问道:“师兄住在哪个院?”
静真说:“小尼就在这庵里的西院,离这儿很近。”
赫大卿说:“我不知情,没能去拜访,实在抱歉。”
两人闲聊了好一会儿。
静真见赫大卿举止风流,谈吐爽朗,目光一直停留在他身上,恋恋不舍,感叹道:“天下竟有这样的美男子,师弟真是幸运,能独自享受这份美好!”
空照说:“师兄不用羡慕!要是不嫌弃,咱们一起同乐。”
静真说:“要是能这样,我会非常感激的。今晚我在西院等候,恳请二位务必赏光。”
说完,就起身告别,回到西院,准备酒肴等候。
没过多久,空照和赫大卿手拉手来了。
女童在门口迎接。
赫大卿进院后一看,房廊和花径,也很曲折优美。三间净室,比东院更显精致雅致。
静真见赫大卿到了,心里很高兴。不再行礼,就直接入座。
喝茶后,摆上了水果、酒和菜肴。空照把静真推到赫大卿身边坐下,自己在对面相陪,又拉过女童坐在旁边。
四人喝了不少酒。
一直喝到黄昏时分,空照起身对静真说:“你们好好做新郎新娘,我明天一早来道喜。”
讨了个灯笼,送到门口就自己回去了。
女童叫香公关上大门,进来收拾了餐具,又端来热水给众人净了手脚。
赫大卿抱着静真,共赴巫山。
一直睡到巳牌时分(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才起身下床。
从这以后,两院都买通了香公,赫大卿轮流在东院、西院寻欢作乐。
3赫大卿纵欲无度,玩乐得忘了回家。
过了将近两个月,他渐渐觉得身体困倦,支撑不住,心里想着要回家。
可尼姑们正处在年少贪欢的时候,哪里肯放他走。
赫大卿再三哀求道:
“承蒙你们厚爱,我实在不忍心离别。
但我到这儿已经两个多月了,家里人不知道我的下落,肯定急坏了。
让我回去安抚一下妻儿,再来陪你们,最多不过四五天的事。”
空照说:
“既然这样,今晚我备一桌酒席为你饯行,明天一早任凭你回去。
但你可不能失信,做个没有品行的人。”
赫大卿发誓说:“我如果忘了你们的恩德,就遭报应!”
空照立刻到西院,把这事告诉了静真。
静真想了一会儿说:“他发誓虽然是真心的,但走了肯定不会再回来了。”
空照问:“这是为什么?”
静真说:
“像他这样风流俊美的男子,谁不喜欢!
况且他生平在花街柳巷向来多情,玩乐的地方不少,碰到合心意的就会留恋好几天。
就算他想来,也未必能做到。”
空照说:“那依你看该怎么办?”
静真说:“依我看有个绝妙的办法,能让他自投罗网,死心塌地守着我们。”
空照连忙问:是什么计策。
静真说:
“今晚要是说饯行,就多劝他几杯,把他灌醉,然后把他的头发剃光,他自然就没法回家了。
况且他长相又像女人,再照着我们的样子打扮,就算是达摩祖师亲自来,也认不出他是男子。
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快活,而且又没什么麻烦,岂不是一举两得!”
空照说:“师兄高见,我可比不上。”
到了晚上,静真让女童看守房门,自己到东院见了赫大卿说:
“正好好享受欢乐,你怎么突然生出离别之意?怎能这么薄情!”
赫大卿说:
“不是我薄情,只是离家太久,妻儿肯定盼着我,所以暂时离别几天,马上就来陪你们。
怎敢长时间抛弃你们,忘记你们的恩爱!”
静真说:“师弟已经答应了,我也不好勉强。但你可不能失约,要做个守信用的人。”
赫大卿说:“这就不用多嘱咐了!”
过了一会儿,摆上酒肴,四个尼姑和赫大卿,围坐在一起。
一直喝到三更,把赫大卿灌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静真起身,把他的头巾摘下来,空照拿出剃刀,把他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然后把他扶到房里睡觉,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4赫大卿一觉睡到天亮才醒,一摸脑袋竟是光秃秃的。
他吃了一惊,急忙坐起来,连声叫道:“这是怎么回事?”
空照被惊醒,见他大惊小怪的样子,也坐起来说:
“郎君别生气!
因为见你执意要回,我们师徒舍不得你走,又没别的办法留住你,所以才出此下策,想把你也扮成尼姑,图个长久快活。”
一边说,一边就倒在他怀里,撒娇发嗲,说着淫荡的话,把赫大卿迷得没了主意,他说:
“虽然多谢你们的好意,但下手也太狠了!现在让我怎么见人?”
空照说:“等头发长出来,再见人也不晚。”
赫大卿没办法,只好听她们的,打扮成尼姑的样子,住在庵里,日夜寻欢作乐。
空照、静真本就不肯放过他,又加上两个女童,更是变本加厉。
赫大卿已经病在了身上,却没人真心体恤他。
起初还只是时好时坏,尼姑们还以为他是想躲避什么,没太当回事。
后来见他长时间卧床不起,这才着了急。
想要送他回家,可他头上没了头发,怕他家里人盘问起来,闹到官府那里,败坏了庵院名声,自己也没法在这儿立足;
要是留他在这儿,又怕人财两空,到时候尸首没地方处理,被当地人知道了,惹出祸来,性命都保不住。
又不敢请医生来看病,只让香公去外面随便讨些药来。
那药根本不对症,吃了毫无用处。
空照、静真两人,煎药送水,日夜伺候,盼着他能好起来。
谁知病情越来越重,眼看就要不行了。
空照跟静真商量道:“赫郎这病,看样子是好不了了,这事该怎么办啊?”
静真想了想道:
“没事!现在先让香公去买几担石灰。等他咽了气,也不用找外人来收拾;我们自己给他穿好衣服,就按尼姑的样子打扮。
棺材也不用去买,就把师父的寿材拿来用。
我和你再叫上香公、女童帮忙,抬到后园空地上,挖个深坑,把石灰倒进去,埋在里面,神不知鬼不觉的,谁会知道!”
5再说赫大卿这日躺在空照房里,忽然想起家里,眼前连一个亲人都没有,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空照帮他擦着泪,安慰道:“郎君别烦恼!总会好起来的。”
赫大卿道:
“我和你们俩偶然相遇,本指望能永远好下去。谁想缘分这么浅,中途就要分别,真是太可惜了。
当初是先和你在一起的,现在有句要紧的话,托付给你,千万不要违背我。”
空照道:“郎君有什么嘱咐,我一定照办。”
赫大卿从枕边摸出一条鸳鸯绦来。
什么叫鸳鸯绦呢?
原来这绦子一半是鹦哥绿,一半是鹅儿黄,两种颜色合在一起,所以叫鸳鸯绦。
当时赫大卿把绦子递给空照,含着泪说道:
“我自从到这儿,家里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如今快要永别了,你把这绦子当信物,告诉我妻子,让她快来见我一面,我死也能瞑目了。”
空照接过绦子,赶紧让女童去请静真到厢房里,把绦子给她看了,商量报信的事。
静真道:
“我们出家人,私藏男人,已经犯了规矩,更何况还把他弄得快死了。
他妻子来了,怎么会善罢甘休?肯定会闹起来。我们怎么收场?”
空照到底还是年轻,心里犹豫着不忍心。
静真一把夺过绦子,往天花板上一扔。
空照道:“你把绦子扔了,我怎么回复赫郎啊?”
静真道:“你就说已经让香公把绦子送去了,他娘子自己不肯来,难道还能怪我们没办到吗?”
空照照着静真的话回复了赫大卿。
赫大卿接连几天问了好几次,只当是妻子怀恨在心,不肯来看他,心里越发凄惨,呜呜地哭。
又挨了几天,大限已到,就这么死了。
两个尼姑见他断了气,不敢大声哭,只是默默地流泪。
一边烧了热水,把他的身子擦干净,拿出一套新衣服,给他穿好。
叫上两个香公,让他们吃饱喝足,点起灯烛,到后园一棵大柏树旁边,用铁锹挖了个大坑,倒进石灰,然后把老尼姑的寿材抬出来,放进坑里。
布置好后,也不管日子吉利不吉利,到房里把尸首抬到一扇门板上。
众尼姑帮着香公把尸首扛到后园,装进棺材里。
盖上棺盖,随便钉了几下。
又倒了不少石灰,把土堆上去,弄成和地面一样平,一点痕迹都没有。
可怜赫大卿从清明节那天和这尼姑缠在一起,到现在3个多月,就送了性命,连妻儿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丢下那么多家业,埋在了荒园里,真是可惜!
6话分两头,再说赫大卿的妻子陆氏,自从清明节那天赫大卿出去踏青,过了四五天都没回家,只当他又在哪个娼妓家留恋,没放在心上。
后来过了十多天还没回,就让家人去各家打听,都说清明节之后,就没见过他,陆氏这才着了急。眼看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踪迹。
陆氏在家里日夜啼哭,写了寻人启事,到处张贴,还是没消息。
全家人都急坏了!
那年秋天老下雨,赫家的房子坏了不少。
因为家主不见了,也没心思修理。
直到11月,才叫了几个匠人来修房子。
一天,陆氏亲自出来,清点工程进度,一眼看见一个匠人,腰间系着一条鸳鸯绦,看着像是丈夫系腰的东西,吃了一惊。
赶紧叫丫鬟让那匠人解下来看看。
这匠人叫蒯三,泥工、木工都很精通,是有名的多面手匠人。
赫家是当地的大主顾,所以家里大小人等没有不认识蒯三的。
当时陆氏说要看那绦子,蒯三连忙解下来交给丫鬟,丫鬟又转递给陆氏。
陆氏接在手里,反复仔细辨认,分毫不差。
当初买这绦子时,是一模一样的两条,夫妻各系一条。
如今见了这条绦子,物在人却不知去向,陆氏不觉扑簌簌流下泪来,立刻叫住蒯三问道:
“这绦子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蒯三道:“是在城外一个尼姑庵里拾到的。”
陆氏又问:“那庵叫什么名字?尼姑叫什么?”
蒯三道:“这庵很有名,叫非空庵。分东西两院,东院的尼姑叫空照,西院的叫静真,还有几个没剃发的女童。”
陆氏再问:“那尼姑年纪有多大?”
蒯三道:“都只有二十来岁,长得倒挺标致。”
陆氏听了,心里琢磨:
“丈夫一定是迷上了那两个尼姑,藏在她们庵里了。
我现在多带几个人,拿着这绦子,让蒯三一同去做个见证,把整个庵搜一遍,肯定能找到他。”
刚要迈步,又转念一想:
“说不定是我丈夫不小心掉的呢?别冤枉了出家人,还是再问得详细些。”
陆氏又叫住蒯三问道:“你这绦子是几时拾到的?”
蒯三道:“不到半个月。”
陆氏又想:“原来半个月前,丈夫还在庵里。这事太可疑了!”
接着又问:“你是在庵里什么地方拾到的?”
蒯三道:
“在东院厢房的天花板上拾到的。
也是因为下大雨,屋子漏了,叫我去翻修屋顶的瓦,所以才拾到的。
冒昧问一句大娘子,您为什么见了这绦子,一直盘问个不停?”
陆氏道:
“这绦子是我家大官人的。他从春天出去后,就一直没消息。
今天见了这绦子,想必绦子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现在我就要跟你去尼姑庵找人。要是能把大官人找回来,我一定按照寻人启事上写的,重重谢你。”
蒯三听完,吃了一惊:“这从哪儿说起啊!怎么要在我身上要人!”
连忙说:“绦子确实是我拾到的,但我真不知道你们大官人的事。”
陆氏道:“你在庵里总共做了几天活?”
蒯三道:“在西院做了十来天,到现在工钱还没给我结清呢。”
陆氏问:“你有没有在庵里见过我家大官人?”
蒯三道:“这可不敢说谎,虽说在那儿做了几天活,但任凭我们在庵里各处走动,从没见过大官人的影子。”
陆氏心想:“要是人不在庵里,就算有这绦子,也难作凭据。”
左思右想了一阵,说道:
“这绦子在庵里,肯定有缘故。
说不定人藏在别的地方,也未可知。
刚才蒯三说庵里还欠他工钱,我现在赏他一两银子,让他以讨工钱为名,经常去打探,总会露出些蛛丝马迹。到时候把矛头指向尼姑,自然能找到下落。”
随即叫来蒯三,吩咐他如此这般去做:
“先赏你一两银子,要是能查到确实的消息,另有重谢。”
蒯三一听,有一两银子,后面还有重谢,立刻满口答应,任凭差遣。
陆氏回到房里,把一两白银交给蒯三,蒯三谢过之后就回家了。
7第二天,蒯三来到非空庵门口,只见西院的香公坐在门槛上,对着太阳脱了衣服捉虱子。
蒯三叫了声“香公”。
那老头抬起头,认出是蒯匠,就说:“好些日子没见了,今天怎么有空过来?院主正想找你做些活计,来得正好。”
蒯匠一听,正合自己的心意。
原来,是静真让他修理供桌。
蒯三嘴里应着,两只眼睛却四处打量。
静室里空荡荡的,看样子没什么地方能藏人。
他随即转身,一路往外走,东张西望地想:“这绦子是在东院拾到的,还是该到那边去打探打探。”
走出院门,和香公告别后,径直去了东院。
见院门半开半掩着,他探头往里看,没见到人影。
轻轻溜进去,蹑手蹑脚地一步步往里走。
看到锁着的空房,就从门缝里张望,没听到任何动静。
走到厨房门口时,只听见里面有笑声,便停下脚步,从窗户往里一瞅,见两个女童扭打在一起玩耍。
蒯三走上前去,说:“院主在家吗?”
女童道:“师父不在家,你改日再来吧。”
蒯三听她们这么说,不好再进去,只好转身出院。
到了第二天早上,蒯三带着工具,径直去了西院,量好木料尺寸,拿起斧锯切割起来。
手里干着活,心里却一心想打听赫大卿的消息。
约莫到了未牌时分(下午一点到三点),静真走出来查看。
两人闲聊了几句。
忽然静真抬头见香灯里的火灭了,就叫女童去取火。
女童去了没多久,拿了个灯盏火出来,放在桌上,就去解系灯香的绳子。
没想到绳子放得太松,那灯盏直往下滑。
事情就是这么巧,香灯刚落下来,正好掉在静真头上。“扑”的一声,灯盏摔成了两片,油从头浇到脚。
静真怒火中烧,也不管身上的油污,上前一把揪住女童的头发,又打又踢,嘴里骂着:“骚精淫妇,被人弄昏了头,一点都不留意,弄脏我一身衣服!”
蒯三放下手里的斧凿,赶紧上前劝开。
静真怒气没消,一边走一边骂,去里面换衣服了。
那女童被打得头发散乱,哭得伤心,见静真进去了,嘴里嘟囔着:
“打翻了灯油就这么打骂!你活活弄死了人,又该当何罪!”
蒯三听到这话,立刻上前追问。
原来这女童也正值青春期,当初见赫大卿和静真百般亲昵,心里也想尝尝滋味。
怎奈静真性情厉害,和空照大不一样,特别爱吃醋。
只因空照是牵头的人,才姑且容忍她。
汉子到了自己房里,她恨不得独自占着,哪肯分一点给别人!
女童忍了许久,心里憋着气,今天气头上,一时把真话漏了出来,没想到被蒯三听到。
当下蒯三问道:“她怎么弄死了人?”
女童道:“和东院那些淫妇,日夜轮流快活,把一个赫监生给害死了。”
蒯三道:“人现在在哪?”
女童道:“东院后园大柏树下埋着的不就是?”
蒯三还想再问,香公走了出来,大家便都闭了嘴。
女童哭着进里面去了。
蒯三琢磨着这话,和昨天东院女童的话正好暗暗吻合,看来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8还没到晚上,他就推说有事,收拾好工具,一口气跑到赫家,把陆氏请出来,把上面这些事一五一十说了。
陆氏听说丈夫死了,放声大哭。
连夜请了亲族来商议妥当,就留蒯三在自家歇了。
第二天一早,召集了童仆,一共20多人,带着锄头、铁锹、斧头之类的工具,陆氏把孩子交给奶妈看管,自己坐着轿子,一行人浩浩荡荡往非空庵去了。
那庵离城不过三里地,一会儿就到了。
陆氏下了轿,留一半人在门口把守,其余的人挑着锄头铁锹,跟着陆氏往里走。
蒯三在前面带路,径直来到东院敲门。
当时庵门虽开着,尼姑们才刚起床。
香公听到敲门声,出来开门,见有女客,只当是来烧香的,进去告诉空照。
蒯三熟悉里面的路,带着众人一直往里闯,迎面碰上空照。
空照见蒯三引着女客,便说:“原来是蒯待诏的家眷。”
上前迎接。蒯三和陆氏都没理她,把她挤到一边。
众人一溜烟往园子里去了。
空照见这势头凶猛,不知出了什么事,也跟着跑到园子里。
见众人不往别处去,径直冲向大柏树下,拿起锄头铁锹就往下猛挖。
空照知道事情败露,吓得脸色惨白,连忙转身往回跑,对女童说:“不好了!赫郎的事被发现了!快跟我逃命!”
两个女童也吓得目瞪口呆,跟着空照赶紧跑。
刚到佛堂前,香公来报:“庵门口不知为什么,有好多人守着,不让我出去。”
四人飞奔到西院,敲开院门,吩咐香公把门关上:“要是有人来敲门,千万别开。”
然后冲进院里。
这时静真还没起床,房门还关着。空照一阵乱拍。
静真得知消息后,决定逃跑。
空照说:“门口有人守着。”
静真说:“看看后门。”
先让香公去打探,回来说后门没人。
空照大喜,一边让香公把外面的门都锁上,一边自己到房里拿了些银两,其余的都不管了。
连香公在内一共七人,一起出了后门,也锁上了门。
空照说:“现在往哪儿躲好?”
静真说:
“走大路肯定会被人看见,得走小路,去极乐庵暂避。
那里人少,没人会发现。了缘和我们交情好,肯定不会推辞。等事情平息了,再做打算。”
空照连连说好,于是,一行人投奔极乐庵去了。
9再说陆氏和蒯三等人,拿起斧头砍开棺盖。
打开一看,里面不是男人,而是个尼姑。
众人见了,都慌作一团,也没仔细看,你看我我看你,赶紧把棺盖盖好。
陆氏埋怨起蒯三来,说:“特地让你去打探,怎么不问清楚,就来谎报?现在弄出这种事,怎么办?”
蒯三道:“昨天小尼姑明明这么说的,怎么是谎报?”
众人说:“现在里面是个尼姑,还强辩什么!”
蒯三道:“难道是挖错了?再去那边挖挖看。”
其中有个年长的亲戚说:
“不行,不行!律法规定,开棺见尸是要处斩的。
况且发掘坟墓,也该判斩罪。现在我们已经犯了罪,要是再挖出个尼姑,岂不是要顶两个斩罪?
不如赶紧去报官,把昨天说这话的小尼姑抓来审问,才能说清楚。
要是被尼姑抢先告状,那麻烦就大了。”
众人齐声说好。
赶紧带着陆氏就走,连锄头之类的工具都扔了。
从里面一直到庵门口,一个尼姑也没见到。那老者以为尼姑们去告官了,吓得众人一个个心慌意乱,巴不得赶紧离开这里。
让陆氏上了轿子,飞快地往新淦县赶去报官。
进了城,亲戚们就躲起来一半。
10话说两头,陆氏带来的人里,有个雇来的工人,叫毛泼皮。
只以为棺材里还有什么东西,闪到一边,等众人走后,揭开棺盖,掀起里面的衣服,上下翻了一遍,什么也没有。
也是该着有事,不知怎么一扯,那裤子径直褪了下来。
毛泼皮看了笑道:“原来不是尼姑,是个和尚。”
依旧盖好棺盖,走出来四处张望。
见没人,就溜到一个房间里,正是空照的净室。
只捡了几件细软,揣在怀里,离开非空庵。
急忙追到县府门前,正好知县在外拜客,陆氏和众人在那里等着。
毛泼皮上前说:
“别着急。我不放心,又回去看了看。虽然不是大官人,但也不是尼姑,是个和尚。”
众人都欢喜道:“这样还好!只是不知道这和尚是哪个寺里的,怎么会被尼姑谋害了?”
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
正说着,旁边走出一个老和尚,问道:“有什么和尚被谋害在哪个尼姑庵里?长什么样?”
众人说:“在城外非空庵东院,是个又高又瘦的黄瘦小和尚,好像死了没多久。”
老和尚一听,说:“这么说来,一定是我的徒弟了。”
众人问:“你徒弟怎么会死在那里?”
老和尚说:
“老僧是万法寺的住持觉圆,有个徒弟叫去非,今年二十六岁,一向不学好,老僧管不住他。
自从今年八月出去,就再也没回来。他父母还特别护短,不说儿子不好,反倒告老僧谋害了他,今天正在这儿候审。
要是死的真是他,也能还老僧清白了。”
毛泼皮说:“老师傅,你要是肯请我,我带你去看看?”
老和尚说:“要是能这样,那太好了!”
正要走,只见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婆婆赶上来,对着老和尚接连扇了两个巴掌,骂道:
“你这贼秃!把我儿子谋害到哪里去了?”
老和尚说:“别吵,你儿子有下落了。”
那老头问:“现在在哪?”
老和尚说:“你儿子和非空庵的尼姑勾搭,不知怎么死了,埋在她们后园。”
指着毛泼皮说:“这位就是证人。”
拉着他就走。那老头和老婆婆一起跟来,直到非空庵。
那时庵旁的人家都知道了,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毛泼皮带着老和尚,径直往里走。
只见一个房间里有动静,毛泼皮推门进去,原来是一个快死的老尼姑躺在床上叫喊:
“肚子饿了,怎么不给我送饭来?”
毛泼皮不管她,依旧关上门,和老和尚到后园柏树下,扯开棺盖。
那老婆婆和老头揉了揉眼睛仔细辨认,依稀有些像,便放声大哭。
看热闹的人都围了过来。问起缘由,毛泼皮指手画脚地把事情说了一遍。
老和尚见他们认了,只想脱开自己的干系,不管真假,一把拉住说:
“走,走,走,你儿子找到了,快去报官,抓尼姑审问清楚,再哭也不迟。”
那老头只好停下,盖好棺盖,离开非空庵,飞奔进城。
到县府前时,正好知县回来。
那拘拿老和尚的差人,找不到原被告,四处寻找,跑得满头大汗。
赫家众人见毛泼皮、老和尚到了,都过来问:“真的是你徒弟吗?”
老和尚说:“千真万确!”
众人说:“既然这样,就并成一件事,进去禀报吧。”
差人带着一干人一起进去跪下。
先是赫家人上前禀报家主失踪的缘由,以及见到蒯匠的丝绦、庵中小尼所说的话。
开棺后发现是和尚的尸首,他们把前后经过一一详细禀报。
于是,知县派人来到非空庵,却人去楼空。
公差们各自偷偷拿了几件细软东西,反倒把地方保甲带去回禀知县。
知县在堂上等候,公差禀报道:“非空庵的尼姑都逃跑了,不知去向,现将地方保甲带来回话。”
知县问地方保甲道:“你知道尼姑躲在什么地方吗?”
地方保甲道:“小人们哪里知道啊!”
知县喝道:“尼姑在你管辖的地方偷养和尚,谋害人命,如此不法的勾当,你们都隐瞒不报。如今事情败露,又纵容她们逃走,还假意说不知道。既然这样,要你们地方保甲有什么用?”
喝令把他们拉下去打。地方保甲再三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知县限他们三日内,务必抓到所有案犯。让他们找人担保在外,等候抓到人犯后审问。又发了两张封条,把庵门封锁起来。
11再说空照、静真带着女童、香公来到极乐庵,却尼姑了缘被拒之门外。
了缘为什么不肯收留?
原来,她也是个不守清规的人,正和万法寺的小和尚去非勾搭成奸,藏在寺里三个多月了。
虽然也打扮成尼姑的样子,却常常担心事情败露,所以门户管得十分严密。
静真知道了缘一向贪财,就从袖子里摸出银子,挑了二三两,递给了缘道:
“师兄说的话,虽然有道理,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们还没想好去哪里,仓促之间能投奔到哪里去呢?望师兄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暂时容我们躲避两三天。
等风头稍微过去,我们再去别的地方。这点银子,送给师兄当盘缠。”
果然了缘见了银子,就忘了利害,假意推辞了一番,收下银子,把他们领到里面藏了起来。
再说小和尚去非,听香公说是非空庵的师徒五人,而且长得标致,连忙跑出来看。
两人正好打了个照面,互相行了礼。
静真仔细一看,不认识,问了缘道:“这位师兄,是哪个庵里的?怎么不曾见过?”
了缘撒了个谎道:“这是最近新出家的师弟,所以师兄不认识。”
那小和尚见静真师徒姿色比了缘还好,心里好不欢喜,心想:“我真有福气,真是没想到!上天赐了这几个美人到这里来,少不了都要勾搭到手,轮流取乐快活!”
当下了缘准备了些素斋款待。
静真、空照心里装着事,坐立不安,耳朵发热、眼皮乱跳,哪里吃得下东西。
到了申牌时分(下午三点到五点),静真对了缘说:“不知庵里的事怎么样了?想请你们的香公去打听下消息,也好商量对策。”
了缘当即让香公去了。
那香公跑到非空庵前,东张西望。
被保甲抓去见了县官,得知尼姑们在极乐庵。
用绳子把庵里连男带女一共十人,像粽子一样捆了,押到新淦县来。
这时天色已晚,知县已经退衙,地方上的人又把他们带回家歇着。
了缘悄悄对小和尚说:“明天到了堂上,你只说是新出家的徒弟,千万别多嘴。等我去分说,想必没事。”
11到了第二天,知县升早衙。
小和尚的父母指着尼姑,又哭又骂道:“没廉耻的淫妇!怎么把我儿子害死了?好好把活的还我就算了!”
小和尚听老头跟静真要人,更加奇怪,心想:“我好好活着呢,这是说什么呢?跟他们索什么命?”
静真、空照还以为是赫大卿的父母,哪敢出声。
知县见那老头吵闹,喝止了他,叫空照、静真上前问道:
“你们既然出了家,怎么不守戒律,偷养和尚,还把他害死了?从实招来,免受刑罚。”
静真、空真自己罪证确凿,心慌胆怯,心里乱成一团麻,没了头绪。
这时见知县不问赫大卿的事,反倒问什么和尚的事,越发摸不着头脑。
静真平时嘴很能说,到这时候却像被生漆粘住了一样,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知县连问了四五次,静真才勉强挤出一句:“小尼从没谋害过什么和尚。”
知县喝道:“明明谋害了万法寺的和尚去非,埋在后园,还敢抵赖!快上夹棍!”
两边衙役应声如雷,上前就要动手。
了缘见知县把尸首认成去非,还追查下落,正打在她的心病上,吓得身子直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埋的是赫监生的尸首,却不问这个,反倒扯到我身上来,真是怪事!”
心里乱成一团,偷眼去看小和尚。
小和尚也知道父母认错了人,也望着了缘,两人面面相觑。
再说静真、空照都是娇弱的身子,哪经得住这般刑罚,夹棍刚套上,就疼晕了过去,哭喊道:“大人别用刑,容小尼从实招认。”
12知县止住左右,听她们招供。
两个尼姑异口同声说:“大人,后园埋的不是和尚,是赫监生的尸首。”
赫家人听说原是家主的尸首,和蒯三一起跪上前,听她们细说详情。
知县问:“既然是赫监生,怎么是光头?”
两个尼姑便一一招了出来。
知县见她们说的和赫家昨天的话对得上,知道是实情,又问:“赫监生的事已经清楚了,那和尚藏在何处?快一起招来!”
两个尼姑哭道:“这实在不知道,打死也不敢乱认。”
知县见她说得有理,笑道:“话说得好听,别是心口不一。”
便让她们跪到一边,喝令衙役打了空照、静真各五十板,东院女童各三十板,两个香公各二十板,打得她们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打完后,知县提笔定罪:
静真、空照设计纵欲,害人性命,依律处斩。
东院两个女童,减刑,杖责八十,官府变卖。
两个香公,知情不报,均判杖刑。
非空庵是藏奸之所,拆毁后收归官府。了缘师徒虽不知情,但藏匿罪犯,判杖刑,可交钱赎罪。
西院女童,判令还俗。
赫大卿自作自受,已死不再追究。
尸首让家属领回埋葬。
判完后,众人都画了押。
其余人犯,都释放回家。
此案惊动了满城男女,扶老携幼都来看热闹。
再说赫家人和蒯三急忙赶回家,把情况告诉了主母陆氏。
陆氏听了,差点哭死,连夜准备好衣被棺材,禀告知县后,打开庵门,亲自到庵里,重新给赫大卿入殓,迎回祖墓,选了日子安葬。
那时庵里的老尼姑,已经饿死在床上了。
地方报官后安葬了她。
这陆氏因为丈夫生前不学好,因好色丢了性命,便对孩子严加管教。
后来孩子考取功名,做官做到了别驾的职位。
——完——
感谢阅读、点赞、点评、转发分享!